关于扬长避短,电视新闻评论更精彩
陆蓉蓉 2012-07-28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手段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报道、分析、解剖,表明电视媒体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新闻评论方式。相对于其他形态的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有着如下显著特征:
1.浅显性
电视新闻评论不以理论分析见长,它把证论的过程交给画面,把事物的因果联系、正确与错误的评判标准及过程展示给观众,有些电视评论甚至不作出明确的结论,多通过画面、记者的提问、对话与节目中的人物来直接回答,形象化地解读深层次的思考。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事物做出判断。
2.多符号
电视新闻评论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有时还运用多种表意符号(如音乐、舞蹈、各种象征性的物体等)来传递思想。这种形态使电视评论具有立体感,且能够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3.真实感
电视新闻评论的真实感来源于现场的再现。无论是专栏还是编前编后,它都是依托于对现场新闻事件的记录,使观众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受。通过对现场的再现,把人物的言行举止、面部表情,事件的发展过程,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管观众的理论素质、文化水平如何,都可以根据画面和声音来完成评论的过程。
4.亲和力
传统的评论总喜欢摆出一副讲大道理、教训人的姿态。而电视新闻评论则不然,无论是主持人、嘉宾、记者、事件当事人,上了镜头,就是面对面的交流。参与人员很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角色定位——普通的社会成员,从讲话的措词、语态都注意保持平常人的心态。这在无形中拉近了新闻评论与观众的距离。电视新闻评论的亲和力还体现在对人性真善美的展示上。央视的几档评论专栏——《焦点访谈》、《面对面》、《新闻调查》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弱者的同情,对大众的挚爱。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不足
1.选题范围较窄
电视新闻评论一般针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评论,而将一些鲜活的、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排斥在外。加之记者和编辑对政策把握不准,深入生活不足,选取的题材难免范围狭小,片面单一。甚至有些节目所选取的题材根本没有可评论的焦点,只好以述代评,与新闻专题节目雷同。
2.模式单一
《焦点访谈》是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样板。各地方台此类节目的形式如出一辙,都是主持人在演播室以编前的形式作为铺垫引出事件,记者的采访报道展开事件的来龙去脉,大量运用同期声,采访当事人和相关领导,众人的议论穿插其中,最后再以主持人评点的方式结束节目。这使得此类节目单一、刻板,如果再加上评论的空泛、题材的平淡,更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
3.新闻性不强
电视新闻评论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闻性,体现在所报道事件的时效性和新鲜性上。在地方台的某些新闻评论类节目中,一个事件发生一段时间之后,相关的新闻评论才与观众见面,大大削弱了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这首先与题材有关。非事件性报道本身的新闻性不强,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会使节目新闻性不强的缺憾一目了然;另外,也与前期采访不能确定的时间因素及后期制作所需的过程有关,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尤其如此。
4.策划不周全
新闻评论节目的策划尤为重要。从栏目的设定、节目的安排到表现形态、风格特色等进行专门的策划,是保证节目质量和提高水平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在受众定位、栏目样式、栏目宗旨和风格上有明确的指向,再对节目进行具体的策划,包括选题、播出方式和节目构思。
新闻评论节目缺乏策划和组织,会导致播出的内容互不相关,难以形成宣传合力,节目显得零散而单薄。
三、改进措施
1.强化节目的个性
《锵锵三人行》、《有报天天读》等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有多种方式:评论内容的个性化、节目形式的个性化、主持评论风格的个性化。
2.强化评论的专业化水准
评论涉及专业性强的特殊领域,权威专家和业界知名人士在电视上与观众见面,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3.强化评论的平民化
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事件具有“三贴近”的内涵;二是以平民角度和平民化的叙述方式进行评论。电视评论更要关注百姓身边的事、与百姓有密切关系的事,并对此进行平民化的评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提炼、见解,来观照生活、反思生活,进而达到电视新闻评论的广泛教化功能。
4.强化评论方式的娱乐化
电视新闻评论的叙述方式多元化,特别是轻松、自然、诙谐的表述方式,更加容易为观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