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清代宫廷油画和广州外销画比较分析初探

郑书丹  2012-01-11

现存的中西文献记载,中国油画初始于明朝,欧洲传教士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传播宗教的同时,也把油画传入了中国。至清朝,油画形成了南北鼎峙的两大派别,即北方的宫廷油画与广州口岸的外销画。在同时期不同的环境下,他们的起源、代表画家、题材、艺术水平、流传、功用、影响等是迥异的。但是在早期的西学东渐史与中国油画发展史的研究中,发展了百年的广州外销画很少被提及,相关的实物和资料十分有限。甚至,错把广州外销画归为清代宫廷油画。这是笔者把清代宫廷油画和广州外销画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

艺术价值

清代宫廷油画家主要由精通绘画的欧洲传教士马国贤、郎世宁、王致诚、潘延璋等人组成。其中最有名望与影响力的是郎世宁。广州外销画家除了英国籍乔治•钱纳利为主的欧洲传教士外,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本土底层的民间画师。如同其他画工一样,在史料中很难找寻他们的名字,有迹可寻的有史贝霖、蒲呱、林呱等。

按照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来说,清代宫廷画以帝王妃嫔的肖像画、宫廷的装饰和重大事件的纪实性创作为主。而广州外销画所绘题材范围很广,包括民间风俗、港口船舶、地域风光、人物肖像、市井生活、植物禽鸟等,甚至还有描绘商品的制造过程。颇具中国特色,满足了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猎奇心理与渴望。

意大利人郎世宁于1715年来华,为清朝服务了51年,也最能代表当时的宫廷油画家水平。他初来皇宫时,向皇帝展示了透视学、明暗色调对比和人体解剖等西洋技法。聪慧的郎世宁发现单纯用西洋技法为帝王所绘的人物肖像画,虽然逼真,但是却不被帝王所欣赏与认可。中国人习惯于欣赏前朝平面性的肖像画,不喜欢脸部有明暗阴影。于是,郎世宁在康熙晚期后的艺术活动,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这一欣赏习惯,为了迎合皇宫贵族的审美情趣——自然含蓄、精细气派、文雅脱俗,创造了融汇中西的新颖绘画流派——海西体,也确立了他首席宫廷画师的地位。这种新画法,即改变了传统的西洋画技法,讲究造型准确的基础上,在人面部省略了明暗关系的处理,选取中国人喜欢的正面角度正面受光,使肖像画符合中国人喜欢的五官清晰感,而在衣服纹饰上借用明暗阴影画出立体感并注重解剖学的运用,如《平安春信图》《乾隆皇帝与后妃像》《木兰围猎图》《木兰图》《乾隆皇帝岁朝行乐图》可以见得。但是,郎世宁毕竟没有系统地学过中国传统文化,他的画作缺乏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有些画作只是把中西两种画法生搬硬凑到一起,没有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并不得到帝王的推崇,地位远不及中国传统艺术。其影响也仅局限于宫内。清代宫廷油画的艺术水平与同时代的西方油画相比也逊色得多,毕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宗教。但这种中西合璧的画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出生市井的广州外销画画家自然也不能与同时代的欧洲高水平的画家相比,也不能与传统的文人墨客相提并论。他们早期学习西洋画的方式主要来自于临摹西方油画。他们没有表达自由的个人情感、思想和追求。是一种不经过加工提炼、不创造出一点新形式与内容的不动脑的照搬性绘画。据史料记载,有些建筑物的轮廓线条是直接用尺子绘制而成的。在人物形体、明暗光影和透视法则等方面运用显得生硬刻板。广州外销画也有中西融合之处。这种融合不是宫廷油画那种生搬硬凑,而是经过思考理解的取长补短。比如在植物画中,以白描线条勾勒外形,注重线条的优美流畅,层层晕染,在写实的基础上以中国画的“没骨法”对植物进行涂抹,制造出立体感。虽然大部分是手工复制品,但也不乏一些佳作,特别是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如史贝霖的肖像画,笔法细腻熟练、色彩自然,着重刻画眼睛的传神与形体的轮廓,与中国传统写真肖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于郎世宁的海西体,这些创作更加自由。这些作品的艺术地位不亚于同期的北美和欧洲,所以在北美一直对外销画评价颇高。广州作为对外开放港口,这个有利条件,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模仿的西洋画,受到了西方商客的喜欢,并作为贸易商品远播海外,其影响也远比宫廷油画深。

市场价值

清代宫廷画大都用作描绘人物肖像和装饰宫殿,极少用于主题性绘画创作,即便是油画肖像也是作为绘制大幅的帝后朝服像收集素材用的,而不是作为绘画创作来对待的。清代宫廷画是为帝王服务的,没有作为商品来交换。

广州外销画的民间画师们是将油画作为对外贸易和交易的对象,具有较为浓重的商业性。广州外销画的影响是通过商业交换进行的,外销画家按照市场的需求,批量制作符合买主口味的商品,他们追求的目的当然不是艺术上的造诣,也不是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的产物,而是追求商品的利润价值。所以说,外销画的商品价值远远超过其艺术价值。有学者这样评价钱纳利对广州画家的影响:“钱纳利对广州画家的影响也许商业利益更多于艺术价值。”因此,与宫廷油画相比,清代广州外销画是根据民间的商业要求而发展,向外传播到香港、上海以及国外等地.其影响远比宫廷西洋画要深远。

清代宫廷的油画,大部分是用于装饰的屏风和墙画,建筑物重新翻修时,就会被掩盖或堆放在仓库的角落里,加上皇帝不重视它们,宫廷也没有专门的油画修复人员,所以当年尽管有不少宫廷画师画过油画,但留下来的作品极少,又因为是皇家财产,流出国外的亦不多,至今仅有几件收藏于博物馆中。清代油画在其流传的过程中,藏于宫廷之外,民间藏有的宫廷绘画十分少见,而在市场中流通的清代宫廷油画则几近绝迹。

而清代广州的外销油画,在当时就已经通过大量的中西贸易流传到了西方国家。而其在西方国家风靡一时,受到欧洲公私收藏家的竞相收藏,如英国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就收藏了清代的广州外销画几十余幅。而在国内,这些油画却鲜为人知,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来说都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多为民间所收藏,保存状况也多不完好。但相对于清代宫廷油画而言,如今在市场中可见的作品数量也相对较多。而外销油画主要是应来华洋人的需要而绘制,因此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商品之一.外销油画通过广州及通商口岸的画店销售到香港以及国外等地。与此同时由于外销油画带有中国画的绘画特点,在国内市场中也很受欢迎。因而,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中流通的清代油画大都是外销油画作品,以及为数极少的清代宫廷油画。

小结

广州外销画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影响都超过了宫廷油画,它的地位应加以承认并继续进行研究。无论是记录帝王生活的宫廷油画还是描绘自然和市井风情的外销油画,都反映出了当时清代的历史状况,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图像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融中国传统与西方油画为一体的清代油画作品,虽然不是完美的艺术品,但也是能代表我国油画风格发展的作品。两者在中西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文化内涵。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