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高职院校党员教师人才工程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佚名  2015-02-11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党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等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党员教师人才工程”旨在把基层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提素质、优结构、强基础为目的,通过实现党员与人才的“梯进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员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人才的典型示范作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党员人才工程,路径和方法

高职院校党员教师人才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较高知识背景、在人才队伍中起核心作用,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职能的高校教师及相关人员;二是是同样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敢于创新,有培养潜质的年轻教师。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等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的进程

一、当前高职院校党员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上对党员教师的培养缺乏系统的有效机制

在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库内的信息包括: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教师,却没有专门的党员教师信息库,即便有,也是简单的基础信息,没有对整个群体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业务特长、党员考评和培养方向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更新。对这些党员教师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很难清楚地知道他们欠缺什么、需要什么,这对党员教师培养规划的有效设置也增加了难度。其次,学校层面上对党员教师的培训多是配合相应的政治事件进行,比如反腐倡廉、文件和会议精神等,较少有长期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比如对党务工作、时事专题的培训,比如在专业培训之外选送党员教师参加各级别的党校和短期培训班,比如定期地读书讨论会、党员教师代表大会等,要在培样内容和方式上多下功夫,要前后关联,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

2.部分党员教师追求科研利益,忽视学术的“教化”特征

现行的高校职称评定和科研考核制度,都有对教师科研和发表论文或者课题数目的限制,这使得许多教师承受着来自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压力,因诸多因素的存在,教师们往往各执一端;部分年轻教师学不求其深,教不求其通,科学研究不求其用。在文风上,为追求个人利益,抄袭、剽窃者有之,以人之言为己之见,开文章工厂者有之。学术队伍中出现的这种浮躁、虚妄现象,有悖于时代和修身明理的古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科研力量,也给未来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质量留下了隐患。

高校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教育家”,而不只是“教书匠”;他们应该是重修养、有学识和爱教育的学术研究者,而不仅是单单的追求科研量,科研成果不能服务于教学和学校发展,放松个体修养,导致学术的“教化”功能失调;应该清楚地认知到:学术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本质是教化。

3.部分党员教师的教学重“技术”和形式,欠缺文化自觉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地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的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有根深蒂固的“技术情结”,注重考证和实践操作,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却欠缺文化自觉。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是理工科出身,对于文学、艺术等人文类的知识涉及不深,加上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得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和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人文情怀的欠缺。人文素养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又有博古通今的人文修养,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轻松地驾驭课堂,才能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触及灵魂,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党员教师普遍对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不够

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特点是: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根据专业的设置,混编为对应的基层党支部,这与企业和机关党支部不同。虽然学生和教师归属于同一个支部,但由于身份和学识的不同,很难深入地探讨某些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口径宽、事务繁杂、工作力量相对单薄,一般的基层党支部建设都是由院系书记和学生辅导员接手,支部内的党员教师因为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事务繁忙,较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支部的建设和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学生辅导员没有很深的本专业教育背景,很难发挥教育最大化的作用,加之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繁琐性,很难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党员的再教育和管理上,往往造成基层党组织重发展,轻教育管理的现象。

5.高校在党员教师的管理和考评上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

目前,高校的职称评定、教学业绩考核、评奖评优等各项管理制度,都没有明确地区分普通教师和党员教师的考评标准,这一方面体现了制度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现行制度没有加强对党员教师的监督管理。党委领导下的各支部的目标管理制度、组织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更多地把监管对象确定为学生党员,组织部每年对党员的考核多限于对基层党支部的集体考核,较少涉及到党员教师的考核;再者,党员教师的考核一般由各支部自己进行,流于形式,且考核结果基本不与该教师的综合考核挂钩,形同虚设。

二、高职院校党员教师人才培养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目前学术界、教育界对党员人才工程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呈现出几大特点:一是对研究内容的准确把握。党员人才工程的研究内容为“三培养”,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即党育人才,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党员形象,增强党员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二是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即党聚人才,即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三是把党员中的优秀人才培养成技术和管理骨干。即党荐人才,把从党员中的优秀人才培养成基层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

1.调研规划,构建目标管理体系

一是要摸清现有党员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专长,从中筛选出若干年纪轻、发展潜力大的党员,将其作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对象。二是摸清非党员人员中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情况,从中筛选出若干思想觉悟高、群众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教师,将其作为党员的培养发展对象。三是摸清党员队伍中优秀人才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表现,从中挑选若干年纪轻、思想素质好、有专业特长者作为后备干部,将他们逐步培养成基层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设置党员教师人才档案,科学、系统地制定党员人才培养规划,打造一批青年党员教师和高知党员教师,将其培养成优秀的青年党员教师和高层次党员教师。要在实践中,推动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吸纳”工作,提高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2.加强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优化整合培训资源

加强党性和理想信念教育既是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其成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成败,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加强党性和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要提高党性教育的科学化,既要从党性教育内容上来考虑,也要从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来考虑,既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来考虑,也要从干部队伍的状况上来考虑。要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开放、立体的党性教育阵地;要以分层分类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普通党员为中心,创新党性教育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完善党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激发党员教师加强党性修养的内在动力。可以通过党员教师理论学习班、专题学习会、针对某个政治事件的研讨会、定期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激发党员教师自觉提升党性修养的动力;对党员教师的教育培训,必须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水平相结合,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活动载体,落实党员人才的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

3.进一步提高党员教师的职业道德,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1)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2)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3)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4)维持着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要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课程设置、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品质都是影响因素,这些都应该是考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标准。高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目标,最终要由教师去落实。需要达成共识的是:不管是教学培训、实践培训,还是科学研究,都要围绕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来开展;教师不能只顾个人发展而忽视教学和学生引导,同时也不提倡只做教书匠而不去思考研究,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党员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标准,要在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教师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成长,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人文修养,要有不断创新的科学系统的教学理念,要有求真务实的教学科研作风。

4.加强基层党支部自身建设,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吸引力和创造力

(1)支部生活多样化

基层党支部一般是学生和教师混编,没有单独的教师党支部,所以在注重对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过程中,也要体现党员教师的主题地位。在支部生活中,要善于发挥党员教师的优势,增强支部生活对他们的吸引力。比如设置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每位党员教师负责一期,集中主题,突出重点,认真准备,广泛动员师生党员参与,会后可以及时总结点评,形成高质量分析检查报告;加强读书学习是推动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的需要,在支部内设置读书会,研读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可以列出支部党员年度读书计划,党员教师每人推荐并讲读一本书,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根据支部的具体情况,每位党员教师可以联系两个学生党员,从生活、学习到思想,进行全面的引导;支部活动地点可以放在学校外面,党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等。

(2)政策吸引,壮大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

调查发现,基层党支部书记一般由学生辅导员兼任,组织员和宣传员由学生担任,但是发挥的作用不大,且兼任党务工作和支部建设多是义务的,除了每年一次的“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外,没有相应的奖励制度,比如说算课时量或者津贴系数等。如果可以从党建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于奖励基层党务工作者,或者在考评时给予基层党务工作者相应的附加分,那么基层党支部建设对党员教师的吸引力就会大大提升。可以邀请一些“党性强、作风正,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熟悉党务知识,得到群众信任,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党员教师担任支部书记或者组织员,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5.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党员教师的培养管理模式,健全考评和监管机制

(1)更新观念,制度保障

学校党委统筹安排,把“党员教师人才工程”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并在经费、人员培训、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党员教师人才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院系组建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

(2)有所区分,有所侧重

两个层面上的区分:一个是学校在对教师的考评上要区分普通教师和党员教师,对两者的标准有各有侧重,可以在量化分值上加以调整;二是在对党员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上要适当区分于普通教师,要侧重其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引导,树立其党员精神的旗帜。

(3)民意否决,考核透明

要启用民意否决制,就要先改革考核制度。考核过程要透明,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考核结果要公示,并进行系统分析,后归档留存,统一建立专门档案,以备后用。

对普通党员教师的考核,考评方应包括:普通教师、学生代表、院系教研室主任、支部成员等,考评内容应涵盖:师德水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及成效、科研量及对教学的作用、学生管理与指导、对支部建设的贡献等,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双重功效。

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要扩大考核民主,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进一步公开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和考核结果,增强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

在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和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可以加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多听听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的意见,在干部试用期和公示期,可以启用民意否决制,各方满意率低于一定分值,可以免去或延迟评定其相应职务、职称。

(4)津贴和课时费与考核结果挂钩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津贴和课时费都是和职务职称系数挂钩的,师德水平和教学效果好像对教师的工资薪酬没有太多的约束和影响。多方参与的考核结果,应该服务于对教师的整体评价,同时,也应该与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

2 刘少雪,张应强. 高等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