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300名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诊疗时的临床心理浅析

陈明 马翀慧 王山山  2011-06-10

【摘要】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的临床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 回顾2004年5月份至今,300例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门诊就诊情况,通过家长问询法和临床观察其心理变化。结果 发现经诱导约占85%以上患儿均能配合治疗,只有少数需强行治疗。结论 针对目前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操作越来越显得困难,通过临床心理学干预,使其心理状态转换,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口腔疾病 诊疗 心理分析

儿童口腔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口颌系统发育和影响全身健康的一类疾病[1]。诊疗此类疾病,临床上存在着实施操作方面的客观困难,通常成功与否,要取决于患儿能否合作。这个问题目前越来越显得重要,特别是独生子女患儿。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00例临床就诊儿童,通过对就诊时患儿心理状态的观察、分析、了解其心理特点,提出针对措施并取得较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5月至今,选择门诊就诊学龄前(2~7岁)儿童300名,以牙病为最多,口腔软组织病次之,骨性病最少。

1.2方法 家长问询和临床观察。通过家长了解患儿成长环境和习惯,患儿就诊前的心理状态,以及易引起患儿心理紧张的因素;观察分析患儿诊疗时心理状态的变化转换。据此表现,分析患儿的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合作痛苦型:患儿情绪过于紧张,拒绝进入诊疗室,害怕接触各种口腔器械并拒绝接受检查治疗,常表现为哭闹不止、叫喊多话、恐惧、躲避等。

(2)合作安静型:患儿主动接受治疗,较安静,积极配合医生诊治,并能很好地沟通,有些有一定的好奇心。

(3)诱导循进型:患儿开始情绪紧张,害怕进入治疗室,害怕接触各种牙科器械;常表现为烦躁、惊愕、颤抖,难以进行治疗。通过循循诱导,先采取试验性渐进式步骤治疗。第一次就诊要留给他们好印象,便于以后取得患儿合作。

1.3处理措施 强行治疗:利用开口器,强行固定头颈部和手脚,在制动中完成治疗。诱导法:语言和行为诱导,以亲切、和蔼、耐心的态度与患儿交谈、解释、表扬、鼓励和比拟。观看和体验合作患儿的治疗,使其逐步接受和完成治疗。建立信心:在给儿童治疗口腔疾病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儿童独立自制力的培养,用赞美和鼓励去激发患儿良好的心理状态,稳定其情绪,分散转移疼痛注意力。

让患儿树立坚强的信心,稍有疼痛也能完成治疗。

2 结果

在300例资料中,合作型患儿占总人数的48.7%,通过诱导合作占37.0%,完全不合作占14.3%。外界环境和不同色调可以影响患儿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如治疗中不良刺激和治疗时间过长等。但紧张和恐惧的患儿经过诱导后多数可以配合完成治疗。 3 讨论

3.1了解患儿就诊时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 患儿就诊时的合作程度与生长环境、年龄、治疗中操作不细或不良刺激及时间过长有关。因此强调在诊疗过程中遵循一个原则,先易后难,先补牙后拔牙,由简到繁,尽可能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以取得他们多次合作,完成治疗。

3.2了解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与就诊心理状态的关系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这一阶段理解力弱,自控力差,行为和情绪不稳,易受外界事物和环境影响。而6~7岁患儿有一定的自控力和耐受力,就诊时多表现为安静。但依赖型的患儿耐受力较差,常提出许多问题和要求,就诊时不愿离开家长,撒娇又会使家长显出难舍难分,使诊疗工作难以进行。一些有过治疗经历的患儿,常常产生痕迹联想而拒绝治疗。

3.3了解患儿心理状态变化转换 口腔医护人员每天接触和处理的都是患者,不仅要了解病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在观察中发现,许多患儿,尤其是5~7岁左右的儿童,经过耐心交谈、解释、表扬、鼓励和比拟等诱导措施后,可转为合作型,合作的较为主动。少数因不良刺激由合作转为不合作,经上述诱导后也能配合治疗,只有少数患儿,经诱导无效之后,方采用强行治疗[2]。

据我们5年的临床观察体会,在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患儿心理状态得以转换,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治疗。要做到治疗操作轻、快、准、熟,不恰当的治疗可能会对患儿的身心造成伤害。医院的候诊环境可安置玩具、画报、儿童图书、电视、音响等。医护人员的工作服不局限于统一白色;一定要有耐心及和蔼的态度;用良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改变患儿心理状态。使患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最佳心态接受治疗。而不论患儿的心理状态如何,大多数经诱导教育后都可完成治疗,强行治疗尚为少数。

参 考 文 献

[1]席俊明.心理学知识在儿童牙病治疗中的运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2):60.

[2]樊淑梅,文玲英,杨富生.学龄前儿童牙病治疗时的心理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6,12卷增刊:218-21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