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评价国防教育效果和作用
来源:投稿网 时间:2024-02-28 10:0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凝聚强大力量,实现中国梦强军梦。高校作为国家国防教育的战略高地,应树立国家国防教育的新标杆。当代青年学生在思想活跃、文化融合、网络发展的变革时代,印有鲜明的时代品牌、思想、价值取向、行为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培养精神,增加动能,风化人,加强载体作用,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庭和国家感情。为此,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国防教育的四融合。
一是融入课堂教学。
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贯彻《国防教育大纲》对军事教学内容、时间和学分的明确要求,实现计划、计划、部署、评价,将国防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将中外军事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军事信息纳入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特别是整体国家安全观、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战略思想,增加军事技能实践,使军事理论教学内容更具时代特色,始终充满光明和魅力。要坚持基本内容,大力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重骨骼、身体、责任,使爱国主义成为年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持。要渗透学科内容,跟上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注重各专业学科与国防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链接、重点观察、热点评价等形式,有效地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反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加强供给侧研究,拓展多元化教育模式,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温度、质量的思想作品,观众想听教育者想说,陈和推理,怎么看和怎么做,加强青年学生爱军,决心报国。
二、融入网络空间。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优化整合国防教育信息资源和活动品牌,充分利用各类主流军事网站和主要门户网站开展网上国防教育,积极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和点对点传播功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时掌握观众的思想趋势,细分观众的成长过程和思想差异,根据用户的关注热点、学习意愿和潜在信息需求,适应差异化需求,推送定制服务,实现分层准确的定向传播,使国防教育更加准确、精准、精准。联通网络平台,实施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军事理论教学形式改革,积极探索高校、区域、军事共享数字军事理论教学资源有效机制,完善在线、线下结合网络军事理论课程,建立国防知识网络课堂、国防论坛、国际形势主题微博信息交流平台,焕发新的活力。
三是融入校园文化。
要协调国防教育和高校文化建设,把国防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校园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宣传我党和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因地制宜植入军事荣誉文化、庄严仪式和红色文艺,广泛开展军事项目竞赛和军事体育竞赛,形式上选择载体,增强辐射力;在方法上相互渗透,增强多样性;在实施上,我们应该捆绑和建设,增强联动性,实现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的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和共同推广。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区组织,考虑到年轻学生思维最活跃、感觉最敏感、身体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的年龄组,组织开展军事建模、知识竞赛、国防宣传征文竞赛、经典朗诵表演、红色电影欣赏、军训摄影展等活动,通过广泛参与社区、群众基础强的特点,注意时代、注意力、注意力、注意力、注意力等。要充分挖掘高校周边的红色资源,到处都是革命老区、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革命纪念品,浸透祖先的鲜血,见证不屈的脊梁,携带红色基因,是国防教育中最生动、最生动的教材。
四、融入运行机制。
要落实高校领导岗位的目标和责任,切实落实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抓常议,始终抓新。建立监督机制,定期组织检查,客观评价国防教育的效果和作用,全面总结国防教育经验,检查影响国防教育效果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建立动力机制,大力表彰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通过相关媒体宣传报道其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为其工作、生活和个人价值活和个人价值提供平台和帮助,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评价机制,重点将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纳入学生身份管理体系,通过硬化标准和刚性约束,促进高校国防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大学、家庭、社会、军队四合一国防教育环境模式,积极邀请,积极走出去,整合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营地开放日、军事日,组织青年学生进入营地感受军队建设成就和军官精神,真正形成大学、家庭、社会、军队统一的国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