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斑点叉尾鲶鱼的常见病之一

来源:投稿网 时间:2024-02-15 10:00:08

斑点叉尾鲶鱼,又称沟鲶鱼,是鲶鱼,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美国中部流域和加拿大南部的一些地区。它喜欢生活在清澈、沙子或砾石底部、快速流动的大中型河流或咸水中。斑点叉尾鲶鱼具有适应性广、食性杂、生长快、肉质优良、抗病性强等特点,曾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合加工的优质淡水养殖品种。1984年,该鱼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广,它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繁殖。

1.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头小,吻尖,口亚端,头上下颌有4对灰色触须,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度不同。鳃孔较大,鳃膜不连接到峡谷,颐和园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型较长,前部宽于后部,体表粘液丰富,光滑无鳞,侧线完整,皮肤上侧孔明显。身体两侧背部为浅灰色,腹部为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鱼斑逐渐不明显或消失。有一个脂鳍,尾鳍分叉较深,鳍为深灰色。

1.2生活习性。

斑点叉尾鲶鱼是一种生长温度为5~36.5℃的广温淡水鱼,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30℃。溶解氧超过4.5mg/L,pH值为6.5~8.9。斑点叉尾鲶鱼属于底栖鱼,主要生活在河流或湖泊等富含砾石和石头的底部。它喜欢在黑暗中集群进食,具有昼夜进食的特点。鱼苗阶段主要是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等。未来,它将逐渐偏向于大型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甲壳类动物和有机碎片。斑点叉尾鲶鱼是典型的雄鱼筑巢鱼之一。一般来说,雄鱼在与雌鱼交叉后会赶走雌鱼,并一直保护受精卵发育到孵化的鱼苗。所需产卵温度为21~29℃,最佳温度为26℃。如果水温超过30℃,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存活并不理想。据统计,长江流域斑点叉尾的繁殖季节为6~7月。

2养殖技术

2.1池塘设计与修整。

池底平整,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水体溶氧量4.5mg/m3以上,PH值6.8~8.9,透明度约35~40cm。池塘为矩形,面积3~5亩,池深1.8~2.0m,水深1.2~1.5m,池底淤泥厚度应小于15cm。提前整平池底,清除池内杂草和杂物,用200公斤生石灰带水消毒。

2.2鱼种的选择和放养。

根据斑点叉尾鲶鱼的形态特点,选择高品质、健康、体型、体色、体重合适的个体。放养前,用2.5%~3%的盐水浸泡约5min或20ppm高锰酸钾浸泡约5~10min。池塘主要养殖斑点叉尾鲶鱼的放养方式有很多:第一,每次轮放轮捕获符合上市规格的个体后,再放一些小鱼种,以保持一定的池塘密度;第二,在年初一次放足鱼种,在年中捕获符合上市规格的个体鱼种,捕获大小,逐渐散,多次获得,适当增加放养密度;第三,年初一次放足,年底一次。

2.3喂养技术。

2.3.1饲料选择。选择特殊斑点叉尾鲶鱼种的人工配合饲料。最好使用浮性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达到38%~40%,动植物蛋白比例为1:10。所使用的饲料必须符合《无污染渔业配合饲料安全限制》。2.3.2饲料喂养量。在育种初期(前两个月),饲料蛋白含量超过36%,在育种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含量不低于32%。饲料最好与颗粒物配合使用。一般来说,每日饲料率为3%。鱼饵的喂养量应根据水温、水质和温度的变化灵活掌握。2.3.3喂养方法。实现四定,即定期定位和定量。根据水色、天气、水温、水质和气候变化,最好每天上午和下午喂一次。观察情况。

2.4常见鱼病及防治措施。

2.4.1小瓜虫病。由寄生动物小瓜虫引起,是斑点叉尾鲶鱼的主要疾病之一;肉眼可以看到它的皮肤。鳍上有白色的点状囊泡。鱼很瘦,活动缓慢,经常漂浮在水面上。防治方法:用0.002~0.0025%L雀石绿溶液浸泡病鱼10~20min,第二天再次清洗;用2ppm硝酸亚汞溶液浸泡病鱼1~2h,疗效非常好,但不适合在整个池塘中洒水。2.4.2水霉。水霉引起的真菌性鱼病是斑点叉尾鲶鱼的常见病之一;肉眼可见絮状菌丝,水中更为明显。病鱼负担过重,游动不正常,食欲不振,最终瘦弱死亡,主要是由运输或捕捞等操作中的损坏引起的。防治方法:改进运输方法。运输后,将鱼体浸泡在3%盐水中15~30min,预防效果明显。2.4.3预防措施,俗话说,养鱼要提前养水。繁殖期间,每月用生石灰水喷洒消毒,或每15d喷洒0.3~0.35pm二氧化氯,防止鱼病发生。如果发现鱼病,应及时正确诊断和治疗。此外,在食用鱼上市之前,必须确保20天以上的停药期。

3日常管理

定期使用水质测量仪测量池水相关指标,注意水质变化;定期启动以增加氧气;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4~1/3。定期用生石灰消毒20kg/亩,调整水质一次。早晚巡逻池塘一次。注意观察生长、疾病等动态,对症治疗,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