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新阶段

来源:投稿网 时间:2024-03-22 10:00:03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进入新阶段: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意见》,2006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7年启动的质量工程从根本上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和自身实际情况,高校不断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的新思路。结合湖南理工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和探索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能力基础差异很大。

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广泛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教育条件、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基本能力差距扩大,已成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显著差异,是教学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如果我们只认为学生的基础通过纵向比较得到普遍改善,然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阶段的起点,这是盲目和不科学的。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个体差距,我校新生在进入计算机基础测试时进行了基础测试。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室将设计涵盖计算机各个领域的试卷,对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考试调查,客观分析,评价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背景。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科学非常感兴趣。他们在中学参加了全国青年计算机奥林匹克比赛并获奖,一些学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大多数学生只熟悉文本处理和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数据处理、演示稿件等办公软件。他们对其他操作系统了解不够,如Unix和Linux。此外,学生普遍对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等其他相关领域了解不多。

2.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

出于普遍适应性的考虑,我国大学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产品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现有的本科教学以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教学参考,必然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内容简单,缺乏获取新知识的激励,逐渐失去对课程学习的热情。然而,基础薄弱的学生仍然觉得学习困难,挫伤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只有针对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专业发展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灵活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更符合教育理念,满足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3.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不协调。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许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忽略了计算机通识课程。然而,作为公共基础,计算机通识课程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渗透,各行各业对员工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核心课程一般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两学年内,采用公共必修课。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辅以验证实践教学。许多高校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然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和课程普遍较少。在2011年4月的抽样调查中,62%的学生认为我校现有的计算机课程科目不够,47%的学生认为学时不够,希望增加学时。

4.实验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条件的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的公共计算机比例低于1:20,公共计算机设备管理和维护专职人员和计算机数量基本低于1:200,5年内购买的新计算机占公共计算机的比例低于1:4,给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5.各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通过合并、晋升等方式,近年来通过国家本科水平评价,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计算机公共教学条件没有改善,全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室(特别是多媒体设备教室)建设数量无法跟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因此,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课程越来越大,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即使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