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对肺肠相关的现代实验研究
来源:投稿网 时间:2023-08-14 10:00:07
1.肺病从肠治肺,主要用于肺炎和哮喘的临床观察。郭玉琴[33]采用通腑法治疗肺心病发作期30例,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麦味地黄汤、增液汤加减配合西药对症治疗。因此,所有病例都是有效的。张元兵[34]采用通腑平喘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30例,同时成立对照组(30例)。因此,治疗组的总效率为90%。同时,治疗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改善具有统计意义。刘雪成[35]从大肠治疗儿童顽固性咳嗽96例,总效率93.75%,疗效可靠。
此外,从中药给药方式来看,肺病治疗肠道还包括从肠道给药治疗肺部疾病。王一平[36]根据中医肺与肠相表内里的原理,对76例COPD患者采用清痰通腑。益活中药灌肠,测定患肺功能,用生存质量表评价生存质量,得出中药保留灌肠可改善肺功能,维护胃功能,提高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李学芝[37]用中药灌肠治疗75例儿童感冒,33例临床治愈,3例改善,1例,总效率98.67%。刘业治疗12例儿童肺炎[38],其中肛肠滴注60例,其他60例儿童仅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并进行比较。两组比较明显(P中药比其他药物差0.05)。服用于气脏和肠道滴注的药物具有抗病毒、抗热、滴注后直接进入大肠的作用,并将其与西药进行比较。
2.肠病治肺从肺治肠,主要用于便秘的临床观察。杜洪斌[39]等120例习惯性便秘患者采用理肺汤加味治疗,疗效满意。郭永红[40]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急性嵌顿痔36例,也取得了一定疗效。张书生[41]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出从肺治疗,分别采用解表化气调和气血。宣肺理气疏肠胃。泻肺化气导肠通肠。益气补肺、祛风固卫四大方法分证治疗,疗效良好。
3.肺肠同治肺肠同治多为肺病治疗。于雪峰[42]分别采用脏腑同治和脏病治疗原则,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病痰热郁肺证72例,对组间疗效进行比较。因此,脏腑同治组在总效率和肺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脏病治疗。宋勉[43]在治疗哮喘时采用肺肠同治的规律,即在辨证论治肺病的基础上,如果采用适量的大黄和内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建议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部分患者采用肺肠同治,疗效明显。严丽[44]、郎丽和[45]分别采用宣白承气汤和风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0例,急性气管炎45例,宣肺通腑、脏腑同治、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咳嗽、哮喘等90%以上儿童肺外感的治疗方法证实,每种类型的儿童外感咳嗽的治疗效率明显高于90%。杨胜兰[46]。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利用各种实验技术,寻找微观层面的物质基础,解释肺肠相关的内部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临床治疗中,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治疗肺病、肠病、肺肠同治和简单肺病。肠病治疗的疗效比较,验证了肺与大肠的相关性和该理论的临床实用性。
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缺乏对古代文献中肺与大肠内容的系统整理,可以追溯到源头,对该理论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其次,中医理论对肺肠相关的现代实验研究没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似乎从西医的角度完全解释了这一理论的趋势。寻找单一的特异性指标正困扰着许多研究人员[47]。也许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在动态观点的指导下,探索更符合中医理论的实验成型技术,大规模筛选具有中医理论意义的实验指标,提高实验设计的细致性是可行的。第三,对于肺与大肠的临床研究,应注意证候研究。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也是一种更好的研究手段。此外,刘险峰还采用ATA热自动分析技术,比较分析了100例正常人和26例肺部疾病患者的内脏冷热。虚拟现实等功能状态,探讨了肺热变化与内脏热变化的关系,认为ATA热自动分析技术用于中医内脏机制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灵敏度和数据可视化优势,可以解释肺和大肠表面的经典理论。因此,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医学辅助技术,选择适合中医疾病和证候研究的辅助手段,为肺、大肠表面的临床研究提供可视化、敏感的数据基础,使理论本身更加直接、具体、易于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