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11月期间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传输规律
摘要:本研究采用气溶胶化学组分在线监测仪(ACSM)对北京地区2016年10月15日~11月15日期间非难熔性PM1(NR-PM1)化学组分进行实时连续在线观测,探讨了NR-PM1化学组分的演变特征;运用潜在源贡献分析(PSCF)法和气象-空气质量模式(WRFCAMx)识别了北京PM2. 5潜在污染源区和传输路径,揭示了PM2. 5净传输通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秋季NR-PM1和PM2. 5质量浓度分别为(59. 16±57. 05)μg·m-3和(89. 82±66. 66)μg·m-3,其中NR-PM1平均占PM2. 5的(70. 31±22. 28)%.整个观测期间,有机物(Org)、硝酸盐(NO3-)、硫酸盐(SO42-)、铵盐(NH4+)和氯化物(Chl)分别占NR-PM1总质量浓度的(42. 75±11. 35)%、(21. 27±7. 72)%、(19. 11±7. 08)%、(12. 19±2. 64)%和(4. 68±3. 24)%,不同化学组分的日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对北京秋季NR-PM1污染影响较大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及山东西部,重污染期间保定、北京南部及廊坊等城市对NR-PM1贡献较大. WRF-CAMx模拟结果表明,PM2. 5总的净传输通量呈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整个观测期间,毗邻城市主要向北京输入PM2. 5,净通量最大出现在海拔600~1 000 m;而重污染前期外来源输送PM2. 5主要位于高空,直到污染最严重的11月5日,PM2. 5转为近地面传输,说明高空和近地面传输是影响北京秋季PM2. 5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鉴别出了两种传输路径,即西南-东北方向(保定→北京→承德)和西北-东南方向(张家口→北京→廊坊北→天津).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环境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