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夜光藻斑块分布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綦世斌; 覃超梅; 黄少建; 钟超; 孙凯峰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510535; 湛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广东湛江524022

摘要:针对2016年4月珠江口广海湾和镇海湾暴发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赤潮,分析了赤潮暴发海域水质状况和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探讨了夜光藻斑块状分布与水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营养状态(质量)指数均处于富营养化水平(E〉1,NQI〉3),且有毒污染指数、水质综合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处于轻度到中等污染等级。夜光藻的细胞密度介于0-29 444 inds·L^-1之间,且赤潮区硅藻和甲藻细胞密度显著增加,而绿藻、隐藻和蓝藻却显著降低,赤潮区、过渡区和非赤潮区平均微藻种类数为18,24和13。各调查站位水质因子聚类分析表明,河口区、港口码头区和水产养殖区均出现了夜光藻赤潮,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斑块化特征;水质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夜光藻赤潮改变了水质因子在主成分分组中的贡献率和相关系数;赤潮区水质因子的主成分旋转后载荷矩阵分布表明,第1主成分中主要反映了夜光藻大量生长导致的营养盐(氨氮、总氮、磷酸盐、总磷)的消耗及悬浮物、生化需氧量等的增加,第2主成分则反映了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收。海水富营养化是夜光藻赤潮暴发的环境基础,且斑块化分布的夜光藻显著改变了局部海域海水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因子的组成。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热带生物学报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