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赤道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及其变化机制的诊断分析

李宁; 王晓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44; 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基于1992-2015年国际共享的ECCO v4(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 Version 4)同化产品,利用热含量控制方程定量地诊断赤道太平洋(118°E-75°W,5°S-5°N,0~300m)和Ni?o 3.4区(170°W-120°W,5°S-5°N,0~80m)这两块区域热含量变化机制。对于去掉季节平均后的年际变化,在赤道太平洋地区,时间趋势项主要由经向输送和海表热通量项共同驱动。通过5°N断面的输送决定了时间趋势项的幅值和正负符号。在Ni?o 3.4区,时间趋势项主要由海表热通量项和热量输送项共同驱动,其中垂向输送对总输送贡献最大。赤道太平洋地区经向热量输送异常领先于Ni?o 3.4区垂向热量输送异常,这解释了在年际尺度上赤道太平洋热含量异常领先Ni?o 3.4指数变化的原因。尽管EP(Eastern Pattern)型El Ni?o和CP(Central Pattern)型El Ni?o有许多不同之处,合成分析表明,两类El Ni?o的共同点为:在赤道太平洋地区,两类El Ni?o事件的热量输送异常在发展期和衰退期由经向输送主导;在Ni?o 3.4区,EP型El Ni?o和CP型El Ni?o的热量输送在发展期和衰退期由垂向输送主导。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热带海洋学报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