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摘要:[背景]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风后抑郁有效性。[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检索时限:建库至2018年12月。[纳入标准](1)研究设计:眼针治疗中风后抑郁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英文文献。(2)观察对象:明确诊断中风后抑郁,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或1995年《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抑郁证诊断标准。(3)干预措施:治疗组眼针(彭静山)或眼针配合其他疗法,对照组中药、西药、体针或心理干预等非眼针疗法。(4)结局指标:有效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等相关测量数据。[数据收集与分析]检索所得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初筛,2名研究员依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鉴定,意见分歧请第三方仲裁决定。资料提取表提取内容:基线情况、干预措施、有效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等。[主要结果]初筛获得文献59篇,删除重复文献31篇,阅读题录及原文,剔除动物实验1篇、研究进展类8篇、非中风后抑郁相关疾病类8篇、不符合纳排标准临床研究2篇,最终纳入9篇。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RR=1.22[1.12,1.33],P=0.68>0.05;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MD=3.22[3.04,3.39];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MD=3.73[3.63,3.83]。[问题与展望]眼针配合药物或体针治疗中风后抑郁优于非眼针疗法。总样本量偏少,疗效证据不够充分,纳入文献方法学研究质量不高;未来宜注重方法学,提高证据强度。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