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季节叙事策略——以《春蚕》和《小城之春》为例
摘要:四时中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能给电影的语言带来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可能,其作为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化时间与空间,不仅仅在早期的电影中有所体现,而是一脉相承地隐匿在许多创作者无意识的叙事策略中。改编自茅盾同名小说的《春蚕》,采取了以春天这一季节为背景,依据蚕的生长足迹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中国农村人命运多舛的生存面貌。“春天”在影片中是表现主体,直接参与叙事,它影响蚕的生长,也时刻决定着主人公的情绪和命运。《小城之春》中的“春”不仅是大自然的时间意象,更具有一种象征意味。在该片中,它不参与任何故事推进,却无不在描绘着一种本该热闹却无奈宁静的初春景象,无不为勾勒一群毫无生气的人、一个破败的家、一个衰落的国而服务;大自然的“春”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失语了,而每个个体身中的生命意志则苏醒了——由此,其独特的叙事张力和审美效果形成。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