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药源性溶血性贫血临床及误诊分析

何彦侠; 赵慧敏; 薛兵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呼吸内科; 北京100022

摘要:目的:分析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探讨误诊原因。方法:以"溶血""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 by antibiotics""hemolysis associated with drug"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光盘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时间为2000年至今,记录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195例病例报道,发现引起溶血性贫血最常见药物为抗生素,其次为抗结核药物,且与用药途径无明显相关性,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5min~3.5个月。本组首发症状无特异性,45例表现为头昏、乏力,44例表现为发热,37例表现为恶心、呕吐;74例出现"酱油尿",其中9例以"酱油尿"为首发症状。本组误诊时间2~10d,误诊疾病分别为普通药物不良反应、感染、泌尿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2例入院后即死亡;41例仅停药病情好转;152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74例予血液透析治疗,8例予丙种球蛋白输注,1例行脾脏切除术。26例死亡,其中2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死于单纯肾功能衰竭快速进展,1例死于心肌弥漫间质水肿。结论: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罕见且凶险,涉及药物广泛,临床医师熟悉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常见药物及其临床特点对于及时识别并避免致死性医源性损伤至关重要。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