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两“度”并两“情” 荧屏系民生——常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传播》的启示

杭成  2012-06-27

说《今日传播》在电视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不过分,因为它在国内来说,较早地运用了全新的民生视角采制新闻,比一度掀起中国电视第三次革命的《南京零距离》还要早两年。这种以人为本、大胆前卫的尝试,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积累了经验。《今日传播》十年风雨兼程,公信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这源自它在党委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便捷的沟通之桥,给了观众更多的话语空间。具体说,《今日传播》做到了两个“度”和两个“情”,也就是态度、温度、情节、情怀。

一、态度

通俗地说,《今日传播》的态度是指新闻舆论引导的方向,包括栏目对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剖析问题的角度,突出“快”和“锐” 。

十年来,《今日传播》的24小时热线电话始终保持畅通,哪里有重大突发事件,哪里就会有《今日传播》记者忙碌的身影。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靠近新闻现场,就意味着在远离观众。2004年10月21日傍晚,全国知名的常熟服装城突发严重火灾,一幢五层的鞋楼被大火吞噬,《今日传播》记者接到报料电话后,放下刚捧到嘴边的饭碗立即出发,几乎和消防队员同时赶到现场,全程记录了灭火过程。2009年6月20日,常熟出现1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不明真相的百姓十分恐慌,各种谣言在蔓延,此时谁都无法阻挡谣言的传播,更无法控制这种传播造成的不良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主流媒体发出权威的声音。当晚,观众通过《今日传播》得知患者的最新情况,各种谣言不攻自破,民心得到了稳定,媒体的权威性得到了树立。

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是《今日传播》展现给观众的媒体态度。“快”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有了鲜活的生命,但新闻仅有生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思想和态度,否则就会失去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污染环境、违章搭建、制假售假、子女不孝、骗人钱财等社会丑恶现象,《今日传播》总是态度鲜明地予以曝光。2005年4月4日,《今日传播》播出了新闻《河水污染 死鱼万斤》,立即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记者和执法人员多次深入排污企业调查取证。最终,排污企业受到了应有的处罚,村民的损失得到了赔偿。另外,《今日传播》还通过一篇篇语言犀利、观点鲜明的追踪报道,使不孝子女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影响市民生活的污染源被逐个清除、违章搭建被依法拆除。

面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今日传播》记者没有坐视不管,而是以人为本,奔走于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彰显公平正义。2009年5月19日,有热心市民向城管部门举报违章搭建,但对方竟以双休日要休息为由,不予受理。《今日传播》以事实为依据,配发短评《莫让双休日成执法盲点》,一针见血地阐明问题的症结:城管工作人员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没有把执法工作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双休日无人执法,这是对违法人员和违法行为的纵容,是对法制尊严的亵渎。短短几十字,直指问题实质。

《今日传播》记者知道,媒体本身并不具有行政力量,舆论监督是通过整个社会的舆论监督意识来实现的,它的力量是无形的,正因为无形,所以让人感觉无处不在。但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迅速解决问题,并非为了曝光而曝光,所以《今日传播》进行舆论监督时,不忘站在“治病救人”的立场,给被曝光的单位和个人足够的话语权,做到报道的平衡性,并用短评给当事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仍以短评《莫让双休日成执法盲点》为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执法者都是普通人,既有休息的需要,也有休息的权利,但只要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够处理好执法与休息的关系,安排轮流休息、配备移动热线电话、设置语音信箱,这些早已被其他执法部门采用的方法都可以借鉴使用。

很显然,这则短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说事拉理、有理有据、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启发性。在《今日传播》采编播人员的眼里,新闻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加工,而是思想性很强的舆论宣传作品,用带有观点性的语言引导百姓的思想脉搏和媒体一起跳动,才能启迪他们的心智,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正因为如此,采编播人员积极锻炼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塑造《今日传播》“快”和“锐”的风格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温度

《今日传播》的温度主要表现为对百姓的关怀和服务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社会转型造成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上必然还存在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如下岗失业、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等等。因此,民生新闻除了要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功能,还肩负着“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责任。在不越位的情况下,要多为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和服务,在政府与百姓之间、百姓与百姓之间架起便捷的沟通之桥。

2001年6月7日,一对无助的年轻夫妇怀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4岁女儿走进栏目组寻求帮助,《今日传播》当晚就播出了这条新闻,一句 “十万元能阻断四岁女孩的求生之路吗” 在社会上激起层层爱的波澜,爱心热潮迅速掀起,一笔笔救命钱很快送到了女孩父母手中。《今日传播》又马不停蹄,联合爱心企业共同举办大型募捐活动,手术费很快筹齐。小女孩赴上海接受手术时,《今日传播》记者一同前往,给了她莫大的勇气和信心。在她康复出院后,《今日传播》记者依然经常到她家嘘寒问暖,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让她感受到了浓浓的人间温情。

正如观众说的那样,《今日传播》把关爱洒向了许许多多急需帮助的人,点燃了柔弱病残者生的希望,《今日传播》是有温度的节目!的确,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带着受伤的人飞过绝望。同样,爱的力量又是无疆的,这种大爱在2008年5月13日,也就是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再次得到彰显,《今日传播》策划举办的“烛光点点为灾区祈祷”募捐仪式感人至深,爱心人士纷纷自发聚到活动现场,为灾区群众慷慨解囊,短短一个多小时,现场共募集善款12万多元,创下了建国以来常熟市民街头自发捐款的新纪录。

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以活动助推民生栏目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传媒出奇制胜、吸引受众的法宝之一。《今日传播》利用自身资源举办大型民生活动,为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媒体的温暖,感受社会的美好。十年来,《今日传播》精心策划的特色服务活动遍及城乡。“元旦您放假,我们来服务”、“《今日传播》五周年,我们共同度过”、“民生乡镇行”大型新闻行动等便民活动让百姓感到《今日传播》就在身边。2009年举办的常熟市首届寻亲大会,让近千名从小被抱养到外地的“游子”倍感温暖,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到家乡常熟,寻找亲生父母;2010年,《今日传播》成功举办了常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相亲会,几千名单身男女热情参与,寻找意中人。为寻亲者、相亲者牵线搭桥,展示城市的温暖,《今日传播》这个能给百姓带来温暖和感动的栏目,无疑是民生的。现在,服务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今日传播》每位工作人员的心中,以记者名字命名的常态化服务板块叫“梦乡帮帮帮”,正是《今日传播》服务大众理念的集中体现。

三、情节

《今日传播》走过十载,一路有“情”相伴。这里的“情”是指叙事情节和栏目所表现的情怀。把新闻事件浸润在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中,这是《今日传播》提升关注度的有效方法。新闻有了情节,就会有悬念,悬念关注的是结果,但展现的却是过程,这恰恰是电视节目的魅力所在。我们也是观众,有谁不愿看扣人心弦的故事新闻,而去看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新闻?“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的理念为《今日传播》的一篇篇新闻报道注入引人入胜的悬念。2009年12月7日,一名4岁男孩不慎掉进常熟一处建筑工地6米的桩井里,经过5个半小时的全力营救,男孩被成功救出。《今日传播》先后派出5组记者全程记录下了营救过程,跌宕起伏的情节紧扣人心。这场桩井里的生死营救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专门派出卫星车赶到现场,通过《今日传播》栏目的协助,充满悬念的营救过程在央视新闻频道滚动播出,还在当晚的《新闻联播》中作了报道。透过《今日传播》采制的这篇《桩井里的生死营救》,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揪心的悬念、抓人的情节把“同步、现场、过程、真实”这些电视最本质的元素展现得淋漓精致,使这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捧回了全国一等奖。

说到情节,《今日传播》还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一是除了挖掘隐藏在新闻背后的原因、过程、悬念等细节,还特别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体验、感悟和心态,这种“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让《今日传播》记者挖掘出了更多令人回味和思考的情节,成为新闻的亮点,使新闻有了深度。从这个角度看,新闻的深度不仅源于新闻事件本身,还源于新闻事件与社会、新闻事件与人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了它,新闻就有了思想和灵魂,有了引导力。二是《今日传播》并不一味追求新闻条数,而是尽最大可能深入挖掘每条新闻的信息量,避免落入内容同质的不利境地,这也满足了观众要了解更多新闻细节、背景、人物命运和思想变化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三是不断创新节目形态,在新闻采写手段和表达方式上狠下功夫,比如大量采用原生态的新闻现场、字幕、音乐、特技等电视元素表现新闻事实,展现新闻情节,增强新闻节目的可看性和生动性,突出新闻的张力。

四、情怀

情怀来源于热爱,《今日传播》采编播人员热爱新闻事业、热爱赖以生存的美丽城市、热爱城市里的百姓,大家想方设法通过媒体这个平台,让百姓感受到城市的美好,引导他们更幸福和谐地生活。2003年10月8日,《今日传播》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举办“撤县建市二十年锦绣常熟今胜昔”大型电视航拍活动,乘上飞艇的主持人和记者用摄像机镜头带百姓空中看常熟,这种大胆的尝试为常熟电视荧屏增添了亮色,这种鸟瞰常熟的感觉让百姓大呼过瘾,终生难忘。

因为热爱,《今日传播》采编播人员始终不忘关注百姓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生存环境,通过互动、体验式报道拉近自己与百姓的距离。走进社区,和居民一起包粽子、包饺子;走进军营,和部队官兵一起过“八一”节; 走进西藏,看望常熟籍战士;走近西部地区,慰问常熟籍支教者、资助贫困学生;走近城管队员、民警、教师、营业员、外来务工者,体验他们不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等等。

《今日传播》为了做深、做细民生文章,还不忘关注百姓对工作和生活的感悟,由“急民之所急”到“想民之所想”,从呼吁奉献爱心与社会公正,进而实现由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启发群体的思考与反省。具体做法是,以平民的视角来诉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百姓说出心里话和真实感受,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消除人际交往中的隔阂,建立互信关爱的人际关系,这种以百姓心理作为切入点的报道思想,实现了由媒体对百姓的关注转向更高层次的大众关怀,《今日传播》因此摆脱了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肤浅,而让大民生理念真正深入民心。可以这样认为,《今日传播》从关注百姓的物质生活,到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关注如何改善他们落后的生活理念,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今日传播》十年关注民生、心系百姓取得的可喜进步。

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才刚刚迈入少年时代,而对于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而言,已是步入中年,尤其是在当前民生新闻面临移位、越位、缺位,以及同质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瓶颈束缚的情况下,《今日传播》这档老牌民生栏目更应思考如何提升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创新,用“大民生”理念提升《今日传播》的品质;从“小处着手”,脚踏实地,捕捉反映民情民意的细节,用细节铺就大民生之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