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国初期油画的现实主义发展以及苏联艺术的影响作用
韩禹锋 2012-01-11
摘 要:建国初期中国的油画受到了来自苏联经典油画的传授和洗礼,现实主义成为了主要的风格,本文研究了在油画艺术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发展情况,描绘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关艺术领域中的变化情况,多角度地把握社会主义特征为主的苏联艺术在油画发展时期所起的显著作用。
关键词:油画; 苏联影响; 现实主义艺术
随着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的升起,中国揭开了现代历史上新的一页,油画艺术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巨大的社会变革,要求艺术的发展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一切都为着巩固新生的入民政权。在全国人民高扬起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美术界原国统区的油画家和来自解放区的美术家,两股力量汇合后,很快就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达到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新的文艺方针的导入自然地限制了以往关于风格、流派的纷争。此时绝大多数美术家在党和国家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下,批判和逐渐克服轻视政治、轻视群众以及各种“形式”主义倾向。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画家们热情地用画笔为当设新中国的热潮中画家们热情地用画笔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而油画作为大众化的形象传播手段得到了国家的提倡而获得广泛发展。
从油画肖像艺术来看,当时最主要的是以表现革命领袖形象和工农兵英模人物为主。北京的天安门上开始悬挂由油画家左辉及张振仕绘制的毛泽东像,遂即成为全国风行的规范形式。与此之前出现的多种风貌的领袖像不同,这时被一种庄严的规范所代替,无疑这与当时由苏联传来的马、恩、列、斯的标准像的影响有关,而各国共产党领袖和中共中央所发行的中国领导人的画像则成为此时全国广泛流传的肖像画。当然上述这些作品着重追求政治宣传功能。而作为肖像艺术则有徐悲鸿曾为参加全国英模大会的代表创作过几幅作品:《骑兵英雄邯喜德像》、《郭俊卿像》等。此外,随着苏联艺术品不断传入,一些模仿苏联画家创作的具有一定情节及特定环境下的领袖肖像画开始出现,如《东方红》(李宗津)、《朱总司令肖像》等。
50年代前期,在肖像艺术中取得重要成就的当推吴作人于1954年创作的《齐白石肖像》。画中人物为我国一代画师齐白石先生。画面上他那堂堂气度、敦厚安详的气质十分肖似。作品突破了外来艺术模式,.整体处理的浑厚和具体细部的灵巧,包容了欧洲及中国两方面的文化.《齐白石肖像》在艺术上的成功,显示了新中国油画肖像艺术发展的乐观信息。
50年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发展,与新中国油画事业和美术教育逐步进入正轨息息相关。为了发展油画事业,全国各重要地区相继成立了美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先后都设立了油画系科。大量有才华的青年争相报考油画专业。中国油画的一代新人被不断从新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随着一批留苏的年轻油画家的归来、苏联画家梅尔尼柯夫在中国写生肖像作品的展出和马克西莫夫举办油画训练班的影响,以及契斯卡教育体系成为艺术院校的重要教学规范,苏联绘画的影响在中国达到高峰。此时留苏归来的罗工柳、全山石、郭绍纲等人的肖像作品受到广泛赞誉。他们的肖像技法对国内的青年画家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油画训练班结业的高虹、何孔德、詹建俊、靳尚谊等人也都在日后的肖像画创作及革命历史画创作中显示了他们的强劲的创作实力。
尽管现今对当时苏联绘画的影响评价不一,但客观分析,这是与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必然的选择有关,对中国油画艺术水准的大幅度提高和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而较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仍应肯定其积极作用。至于在我们学习及引进的过程中,人为画地为牢或机械地搬用某些教条而使得当时的艺术创作形成某种单一的模式,则应属于我们自身的问题。
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是中国油画艺术的高峰,一批经过长期专业训练而有才华的油画家,深入现实生活,饱含激情地画出了大批普通劳动者的肖像画和革命历史题材的高水平油画创作,为中国油画肖像艺术展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层面。1960年罗工柳创作的《延安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以往肖像作品的面目不同,这幅写意性的作品,以其浑厚单纯、淋漓酣畅的笔触,使这位陕北老汉的气质跃然纸上,给当时肖像艺术创作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艺术表现力达到相当的高度。詹建俊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五位钢筋铁骨、浩气凛然、巍然屹立于天地间的英雄形象,与峻峭的狼牙山融成一体。画家注重整体形式感的探索,大块面的夸张,概括、凝练的雕塑感的处理,形成纪念碑式的悲壮画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充满了悲壮的阳刚之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震撼力。《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是靳尚谊于1961年创作的一帽历史肖像画,构图简沽有力,体现了毛泽东在特定历史关头英明果断的统帅风度。人物刻画有历史感而无公式化和概念化之弊,具有深沉的力度和庄严的气氛,一扫50年代表现领袖人物时的套式,成为这一时期表现领袖肖像中的优秀作品。
此外,高虹创作的《决战前夕》中成功塑造了革命统帅毛泽东运筹帷幌的战略家形象和领袖气度。王霞创作的《海岛姑娘》、温葆创作的《四个姑娘》体现了新时期青年的风姿。其他如俞云阶的《北方妇女》、张隆基的,《女配电工》都是这一时期较突出的作品。从各个侧面展现了新中国初期的时代风貌。
值得重视的是:在全国接受苏联绘画经验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探寻,始终为我国油画界有识之士所重视,他们在油画艺术的深入发展中去关注及寻找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切合点,当时关于油画“民族化”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吴作人、林风眠、刘海粟、吴冠中、卫天霖、余本、苏天赐、董希文、王式廓、倪贻德等以及罗工柳、詹建俊、靳尚谊、闻立鹏、杜键、朱乃正、蔡亮等都在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60年代初期,自由的学术空气使当时油画艺术呈现出一片充满希望和灿烂的前景。这里特别要提到董希文在西藏之行中创作的几幅人物肖像,在《山歌》、《黑衣藏族妇女》等表现西藏青年牧民的头像中,将用笔与造型变化自如的结合、民族色彩的修养和人物精神风貌的塑造融于一体,是当代中国肖像画坛难得的杰作。
不幸好景不长,正当董希文等一批有志者在向艺术之峰攀登的过程中,自1964年开始,与祖国的命运一样,油画肖像画的创作开始受到极“左”思潮的扼制,美术创作出现了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统帅一切的趋势。到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全国除了领袖画像之外,中国的肖像艺术已无容身之地。在极“左”思潮的统治下,画坛充斥着“三突出”、“红、光、亮”、“高、大、全”等奇谈怪论,人的尊严和个性被摸视。此时领袖画像已成为晨昏参拜的“圣像”,充满着社会各处。其中流传极广的当属刘春华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据相关报道单就印刷品就有9亿张之巨,可谓世界之最。这一独特时期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应留待历史去思考研究。但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之心是始终不能泯灭的。1972年仍然出现了汤小铭创作的《鲁迅先生肖像》和《女委员》、陈衍宁创作的《渔港新医》,以及王式廓先生为油画《血衣》准备索材而在河南所作的《孤苦零仃的老人》、《中年农民》等一批写生作品。这些来自现实生活、富于生命活力的作品,犹如荒漠中的绿叶.受到人们深切的关注。1976年后,肆虐中国艺坛十余年之久的极“左”思潮开始消退。油画家们痛定思痛,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开始出现,其中两幅肖像作品,张祖英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及胡涕麟的《毛主带在陈毅追悼会上》引人注目。作者以真诚的情感倾诉心迹,告诉人们,中国的肖像画家重新恢复了正常的艺术思维。
诚然.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中的20余年,对于中国油画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除去“文革”十年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由于社会政治文化需要和政府大力提倡,在中国建立了比较系统与完备的教学体系,积聚和培养了大量有才华的优秀油画人才。油画艺术已不是过去那样成为少数文化精英的象牙之塔,而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和广大群众基础的重要新兴艺术学科,并在当代中国美术界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和优秀人才的保障。
虽然中国油画的发展,因其具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受到国家的重视(就油画肖像艺术的发展角度看,这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然而从总体上由于社会政治原因的影响,油画艺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未能充分发展和放在应有的位置。从深层次来看,也与其当时的社会思潮注重对社会群体共性的关注,而相对漠视或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这一社会现象有关,影响了中国油画向深层次推进。因此,宏观看来这一时期我国的油画艺术虽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在总体发展上比较单薄,存在某种不成熟之处,因此还属于承上启下的准备时期。这一阶段的一些成功的探索和历史的思考,为现在油画的大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