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

夏汛鸽  2009-02-18

[摘要]统筹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协调发展,在全球化视野下从计划生育、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市场建设诸方面进行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关键词]统筹协调 人口发展 政策调整 多元因素 综合统筹解决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协调发展,从计划生育、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市场建设诸方面,乃至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人口政策的综合系统分析,事关人口政策的创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 一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事关我国人口战略的重大调整 (一) 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中国人口战略的重大转折,从深化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把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适应人、发展体现人、发展塑造人、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理念与人口政策紧密结合,可以丰富以人为本的合理定位、价值体现与实现途径。 人口发展的合理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以控制人口数量为前提、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中心的人口发展模式;以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增长方式;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为焦点的可调型经济结构;以兼顾效率与公平为目标的柔性社会公平制度;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导向的自然生存模式;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为依托的协调发展模式;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为根本的社会职责体系;以人力资源优势可持续转换为特征的社会运行模式,等等。因此,和谐社会不完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谐社会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金小桃,2006)。 “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我国历经30多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客观总结,也是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定位。所以,不能仅就人口数量谈计划生育,重点是要统筹解决新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老龄化日趋严重问题,以及政府政策和群众愿望之间矛盾尖锐、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 要适度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十一五”规划提出“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这与过去提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既有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很大的变化。保持计划生育工作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应该进一步深入观察、研究和判断,到底人口因素现在会不会发生重大转变,因为很多迹象表明目前相关因素转变的速度比预想的快得多。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稍一放松,就可能增加太多。与此相关的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调节问题,这类问题今后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现在研究得还很不够。 (三)要以人口协调发展为基础编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对于国家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因此,对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口布局问题的研究,对“十一五”规划里提出设置主体功能区问题的对策研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杨泽军,2006)。其中包括如何落实相应的保证措施,以及务实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人口管理政策。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户籍制度何时“松动”,相关保障制度如何跟进,包括公共服务如何提供、财政承受能力如何客观估算等,都需要很好地研究。 (四)要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来引领“口”的问题统筹解决 “人”体现人口的主体性、社会性,“口”体现人口的统计性和规模性,过去我们对“口”更关注,但更深层次是“人”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即协调好两个关系,一个是工农关系、一个是城乡关系。还应再加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要关注国家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关系。 在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中,需要充分尊重个体的权利,增加他们发展的机会。要关注青少年人口受教育权利、女性人口发展权利、老年人口养老权利;要重视我国人的权利贫困问题,我国经济贫困、生存贫困归根结底也是权利的贫困,这是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人本主义思路和伦理视角。在战略层面上,人口控制目标只是人口发展的一个目标,而非唯一目标。 相关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或为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可能构成社会风险因素。这些问题需要前瞻的研究。必须看到,一方面在认识上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在考核上通常还是以数为本,如何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口发展调控体制和考核体制,是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二 、控制数量、提高素质、 优化结构是我国人口政策的永恒主题 (一) 正确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迎接我国人口零增长时代的到来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人口已经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现在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可能提前到来,预测2030年总人口将上升到14.65亿,可以实现2030年前后总人口控制在15亿内的国家战略目标,我国有可能提前实现人口零增长。 随着我国从人口红利到进入人口亏损的年代,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所以必须统筹兼顾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必须协调掌控人口老龄化、性别比、流动性等问题,避免生育政策大起大落。 (二) 提高人口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程度 人口领域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问题,要根据人口普查的数字进行认真测算、认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应研究“适当放开”的问题,如城市地区可以允许生两个孩子;农村还是按照原来的政策,第一胎是女孩可以生第二个孩子。 应当充分肯定中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所起的重大作用,但控制人口的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生育问题上不仅要考虑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问题。数量控制住了,优生优育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计划生育的管理需要改革,可以考虑把计划生育队伍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合并起来,这样,生育质量问题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三) 政策调整应当有条件、有限度、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人口向大城市、向沿海地区转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正常趋势。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少数民族也要考虑人口迁移和计划生育问题。西部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低,人多了生态环境就遭到破坏。生育政策的调整既要考虑全局,如现在准备立项的出生干预工程,就是立足于改善生育比例失衡问题;但又不能搞一刀切,“放”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怎样结合,需要综合考虑。 我国目前人口总量看来还是不能“放”,“放”或政策调整应当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区分不同地区的。要“放”就要掌控好,“放”要有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放到什么程度得有一个规范的衡量标准。 (四) 从关注人口数量发展到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统筹人口战略研究要未雨绸缪,要关注科学素质、创新素质问题(胡新和, 2006)。国家的科教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队伍。因此,我们应当抓紧对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针对现实发展和国家需求着手做好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应当考虑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切实的对策,例如通过对城市人口生育倾向的科学测度,进而改革相关的教育模式。 三 、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扩张、全球化潮流与影响我国人口发展的多元因素 (一)应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逐步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人口如何有序控制和管理,对现有体制确实是个重大考验。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流动人口大量的出现是必然的趋势,而且还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