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教学
王英 2012-10-09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典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可是距离学生时代久远,加之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比较浅,对于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再加上有的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的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无味,致使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而古典诗歌的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近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点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走进诗人内心,让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让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
比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辛弃疾其人: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辛弃疾,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诗人辛弃疾写作这首诗时的情感态度,体会诗人始终坚持的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深深的感染着学生。
二、创设诗境,感知诗歌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优美的诗境,去帮助学生迅速、深刻的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常用音乐手段来创设诗的意境,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诗词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自古就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将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诗中的“情”化作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进入意境感受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时我选用了与所教诗歌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那深情的乐曲将学生带到了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 ,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使其如临其境。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感受诗歌意境,感知诗歌的整体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去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提高了审美情趣。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全诗的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共计五句二十八个字,一共描写了九种事物,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串联,将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图画,也就是诗的意境,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有位学生是这样讲述的——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沉浸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平时的教学中多数老师也注意到这个特点,并注重对诗歌的朗读,可有的老师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必要的指导,致使学生朗读缺乏层次。一般来说朗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说是读出感情,可不是读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它是随着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逐步提升的。要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要求,也在朗读的过程中提升对诗歌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悦耳的录音朗读,让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在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再跟着录音进行浅读,很快学生就能读出诗的意味,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熏陶。最后再配上恰当的音乐旋律,学生往往能收放自如、自由、尽情的诵读,有的学生甚至随着音乐摇头晃脑的诵读,完全沉浸在诗的国度里。实践证明,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学生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 ,展开了想象与联想,更好的揣摩了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并滋润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四、品词析句,体会诗歌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李煜的《相见欢》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无言独上西楼”的“独”字好好品味。“无言”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比如在教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书上给出的插图,以及个人春游的经历,闭上眼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浮现在自己脑海中,然后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有的用自己的水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的图画来。从中学生体验到了美,并积极的发现了美,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美,营造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学古诗图画来。
总的说来,古典诗歌的学习它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士些灵活而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 ,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青春活力。让古诗文教学兴味盎然,生动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