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
谢志琳 2011-03-03
当今的学生们天天唱着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学生们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失落有关。因此,要重振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通过“审美”继承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最为诗意感性的“唐诗宋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当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这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时,就会心醉神迷,乐而忘返,“复前行,欲穷其林”。笔者曾经尝试过以下几种手段:
1.配乐诵读法。古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充分彰显出来。教师或利用朗读音频资料,或运用本身的朗读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一起沉浸在诗歌“美”的意境中。
2.吟唱法。有些传世佳篇已经被谱成曲,成为现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一起聆听吟唱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借助优美的旋律完成对诗歌意境的多角度审美。
3.古诗配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的又一大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直观的画面表现诗的内容。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习中,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带着自己审美特点的精采纷呈的作品纷纷涌现。这是几种手段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个。借助直观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和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诗歌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
4.写“唐诗小品”。“古诗配画法”还停留在直观审美上,适宜在学生整体中铺开。对于一部分领悟能力强,文字驾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写“唐诗小品”。把古人用凝练的文字表现出的意境用今天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写成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再现诗词优美的意境。多种学习手段的交错运用,可以从不同侧面激发各个学习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审美素质逐步提升,优美凝练的文字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学生的人文底蕴。
二、通过阅读教学触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史。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在一篇篇激扬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屈的民族英魂。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前合作阅读,课堂讨论探究,课后个人写作三个环节,完成学生对于文本材料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深层理解体悟的过程。下面我以《出师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完成这一过程。
课前合作阅读: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了解诸葛亮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历史上对诸葛亮功过是非的评价。这个层面要解决的是每个学生个体对于文本人物的基本认知。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调动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参与度,又使认知面(群体)尽可能地扩大化。为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的讨论探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课堂讨论探究:在每个学生都对文本作者诸葛亮的基本情况有了相对全面了解之后,课堂的讨论探究就显现出参与的广度、深度和独特的角度。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就会自发克服文言语言障碍,追问诸葛亮对刘禅之所以提出三大建议的原因,从而体会到诸葛亮对于刘备、对于蜀国的一片拳拳之心。
课后个人写作:三国之中,蜀国最弱;三国风云人物中,诸葛亮最名垂千古。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留在蜀国,帮助昏庸的刘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呢?课后布置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诸葛亮”,来揣摩诸葛亮当时的心理状态;或者以刘备的语气写一篇遗嘱“我为什么把蜀国托付给诸葛亮”。让学生在把握人物精神层面的基础上通过写作更集中概括地把握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欲报知遇之恩———感恩之德;兴复汉室的决心———慨然有大志;辅佐刘禅———以国家利益为己任,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三个环节的落实,其实就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英雄人物螺旋式上升体悟的过程。感性的认知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了解诸葛亮,寻找有关事迹生平);理性的分析(课堂讨论探究)触及到英雄行为背后的精神领域,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益发深刻地体悟。课后的写作可以看作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学习后融汇的较为深刻的精神产物,是学生的灵魂被熏陶后的一种精神外化。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