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缺失的伦理学探析
耿 红 2009-03-04
摘 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决策的重要依据。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等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会计伦理道德方面的诚信建设,通过会计人员行为、思想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关键词:会计诚信;信息失真;职业道德 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顽疾,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最近几年连续不断的上市公司造假案件不但给证券市场造成巨大伤害,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也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会计行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重塑会计诚信,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缺失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会计诚信是指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客观公正地进行会计核算、实施财务管理、提供会计信息的职业素养。会计信息是控制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失真轻则影响到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重则导致市场失灵和经济崩溃等可怕局面的出现。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很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采取各种途径与方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在西方,“真实与公允”被当做现代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企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在中国,我们一直把真实性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中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可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重要性已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来的,市场发育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服从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服务市场还没有最终形成,会计服务市场的内在机制、操作规则和有效秩序还不健全,会计体制还处在摸索和完善之中。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公司化改造等一系列改革历程,但是股份制改造后的大部分公司并没有按公司治理机制运作,政企不分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温床。 (二)利益驱动 1.经济利益:利益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程度,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思想文化利益,其中经济利益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会计从业人员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在既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下有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动机和倾向。当预期利益大于坚持职业道德规范所带来的利益时,会计人员就可能突破职业道德底限,从而引发职业道德风险。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和完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一些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例如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时虚增利润,想向银行贷款时虚增资产,向税务部门报税时虚增费用。会计信息成了一些单位负责人随心所欲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受利益驱使而造成的私欲膨胀,成了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 2.政治利益:在中国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会计诚信缺失的政治因素突出,行政干预色彩较浓。一些上市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国企改制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干部,大多由政府和组织任命。对于这些管理层的人来说,激励措施并不完全基于经济手段,还有政治因素等,如表扬与提拔。而且,这些利益还往往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绩联系在一起。 (三)会计缺乏相对独立性 在中国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宏观上体现国家法律意志,微观上服从单位管理层的旨意,具有双重性特征。但会计人员代表国家意志的监督作用是微小的,会计人员与其服务的会计主体有着不可分离的一致利益。会计个人的生存、发展以及职务升迁等都依附于为之服务的单位,其职业命运以单位为依托。会计职业道德的发挥程度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是从属于所在单位特别是单位领导的价值取向及其道德水准。会计人员在单位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其职业道德作用的从属性,这种从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会计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在这种环境下有些会计人员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屈从于领导的意愿,从而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会随之出现。 (四)违规成本过低,对会计造假的公司或中介机构的惩罚力度不够会计造假是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最直接表现,也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可能产生的职业道德风险。会计造假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虽然失信的危害如此巨大,但是失信的行为依然存在,其根源就在法律惩处力度不足,起不到足够的震慑和防范作用。公司、企业、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方,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使会计造假活动本身的支出低廉,失信成本远低于其获得的收益,失信成了相关人员趋利行为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