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建设
杨立英 2011-06-12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经济伦理和谐社会制度伦理
〔论文摘要」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不仅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严厉批判,也包含了对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一般原则的阐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在市场主体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影响作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发挥经济伦理的协调作用,对社会作出合伦理性的制度安排。在当前形势下,重点是要消除制度障碍,完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马克思经济学和哲学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一方面存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革命性批判之中,另一方面折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建构的一般经济伦理原则之中,与其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思想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研究并运用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框架,具有重要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批判与建构: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两个维度
马克思从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象和本质的深入剖析,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经济伦理关系,阐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的一般原则。
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前提翻牛一资本原始积累进行了批判和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关系形成的过程,其实质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劫掠、奴役、杀戮、征服殖民地等残忍的暴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显而易见,要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就需要完成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过程,即“要在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换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一现代历史杰作”。针对这极不道德的资本积累过程,马克思尖锐和深刻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的非道德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过程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从形式上看,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交换中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平等与正义的体现。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他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个特性在流通领域是看不到的。当我们“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己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蹂。资本家正是凭借着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源源不断地获得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使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权规律。
第三,马克思还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基本方法的分析,揭露了表面平等所掩盖的资本对雇佣劳动剥削的本质。“资产阶级在它己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马克思通过对以商品概念和等价交换原则所遮蔽了的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的深刻揭露,严厉地驳斥了由自由、平等、博爱和正义所构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虚伪性和非道德性。
第四,马克思对所谓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进行了充分的揭露。马克思从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入手,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他指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只要劳动力与劳动二者混淆,工资就会粉饰着“公平”的外表。马克思正是通过以上对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是劳动的报酬,而本质上却是劳动力商品价值或价格的一种转化形式的深刻剖析,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工资表现形态所掩盖着的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性,进而表达了自己为广大劳动者追求伦理与正义经济的革命情怀。
2.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中经济伦理一般原则的阐释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是系统而深刻的,除了表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反道德性的批判外,还系统阐述了商品经济形态中的一般经济伦理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系统建构。
第一,平等是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处理经济关系的最基本准则。马克思认为,平等是商品经济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相互关系准则。因为没有平等,也就不会有对等的自由交换,只能产生掠夺和强制。在商品交换中,平等首先表现为交换主体地位的平等。“只要考察的是形式规定—而且这种形式规定是经济规定,是个人借以互相发生交往关系的规定,是他们的社会职能或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那么,在这些个人之间就绝对没有任何差别。每一个主体都是交换者,也就是说,每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主体发生的社会关系就是后者和前者发生的社会关系。因此,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其次,平等还表现在交换对象的等价上。商品经济是等价交换的经济,交换的等价性也就是交换双方的平等性。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它随时准备不仅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和任何别的商品交换”,“他们所交换的商品作为交换价值是等价物,或者至少当作等价物。可见,商品经济奉行的是交换主体的平等与交换对象的等价这一双重原则,该原则正是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处理经济关系的最基本准则。
第二,自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马克思指出:“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为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从商品生产领域来看,商品生产者有生产的自由。他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意志渗透到产品中去,即他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生产什么商品。从交换领域来看,商品生产者有交换的自由,谁都不能用暴力去占有、掠夺他人的商品,交换者都是自愿进行交易的,这些决定了交换者的自由主体性的地位。在交换过程中“尽管个人A需要个人B的商品,但他并不是用暴力去占有这个商品,反过来也一样,相反地他们互相承认对方是所有者,是把自己的意志渗透到商品中去的人。因此,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人的法律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自由的因素。谁都不用暴力占有他人的财产。每个人都是自愿地出让财产。”正是基于此,马克思强调了商品的流通过程的性质决定了经济主体的自由地位和自由观念,自由不仅是法律规定而且是否合乎道德的一个经济行为的准则。
第三,竞争是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伦理原则。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主要形式。“在一种商品上只应耗费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表现为竞争的外部强制。”“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只有通过竞争,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其次,竞争作为调节市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力量,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和命运。因为在市场竞争中,商品能不能转化为货币即“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彩瞰。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竞争规律作为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种外部强制力量,在一方面表现出残酷无情的优胜劣汰的同时,另一方面促进了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内在关联
经济伦理既是调节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又是居于市场主体地位的人们把握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精神。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折射出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批判、对经济活动一般原则的深入阐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精神资源。经济伦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由资源经济向人力经济转化,由以产品为主体向以服务为主体转化。这种转化的趋势表明经济与伦理的联系日益密切,伦理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经济伦理越来越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1.经济伦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价值
从微观层次来看,经济伦理是一种人力资本,是个人在从事经济活动和处理经济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人的道德素质是人力资本的关键构成因素。人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意义,并确定高尚生存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才能有进取、奉献和创造精神,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当市场经济主体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了积极的伦理精神,就能在经济创造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说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己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人力资本关键构成的伦理精神,无疑是创造经济绩效不可或缺的精神驱动力。从经济中观层次来看,经济伦理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形态:一是在日常交易中,体现为企业的商誉。商誉是企业无形资产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商誉一旦被社会广泛认同,其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二是体现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提高企业的内在效率上。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和形成自身和员工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精神,降低员工的搭便车、偷懒等机会,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还可以形成一种企业共同的价值目标和道德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益。
2.经济伦理的成本效益分析
首先,从交易费用来看,要提高经济效益,只有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阳氏交易费用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合理的制度安排,除法律和制度的安排外,伦理道德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市场经济伦理在降低交易费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通过一套道德约束机制,降低了人们在经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而减少处理这些关系时获取信息、进行选择的成本。(2)它可以通过调节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遏止和克服权钱交易、投机取巧、不正当竞争等丑恶现象,从而减少交易费用中合约执行和监督的成本。(3)它可以服务于其他制度,降低有关政策、法律的实施成本。市场经济伦理通过道德自律可以规范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使其严格遵从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减少法律、政策调节的高额成本。
其次,从合作效益来看,一定的伦理约束是有效合作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伦理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合作效益。一方面,要使有效合约达成,必须以双方主体对彼此权利的尊重和互利的市场经济伦理为前提。对于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商品生产者应该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消费者才会对商品生产者充分信赖,从而达成有效的交易合作,产生大的合作效益。对于商品生产者之间来说,应当充分尊重对方的权利,悟守商业信誉,这样恻门的合作可以遏止和克服不正当竞争,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创造出更高的合作效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伦理还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精神氛围,促进合作者之间良性互动,激发起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热情。总之,只有合作者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伦理,合作才能有序,合作成本才能降低,合作效益才能实现。
三、加强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伦理建设
符合伦理精神的经济制度不仅可以降低生产和交易的制度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有效和更合理地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减少或消除制度变革中必然出现的利益冲突,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套制度伦理框架来协调人们的利益冲突。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关于商品经济伦理原则的一般论述,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伦理建设作了科学揭示与指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加强经济制度伦理建设。
1.消除制度障碍,完善公平竞争环境
根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平等和竞争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创造自由、平等的经济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没有竞争,就难以构建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缺乏公平的竞争,社会规则也难以有效维系,社会和谐将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在完善和规范市场竞争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垄断与市场垄断并存,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从制度安排上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平竞争环境,是我国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第一,理顺价格关系,疏通流通渠道,完善市场体系,使企业竞争的外部条件得以改善。第二,加快市场竞争的法治建设,这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关键所在。只有法律才能公开地保护一切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才能对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关系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最权威的界定和规范,对市场竞争过程进行最为有效的调控。第三,强化政府对市场竞争的宏现调控,这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政府对市场竞争的宏观调控,除法律手段外,还应采取一些其他有效的调控手段,如信息调控、行政调控等,保证把市场竞争活动纳入正常运行轨道。
2.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具有正相关关系,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制度伦理建设应有的内涵。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其实现社会公平、化解社会风险的积极作用,把健全和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有机地融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实现二者的协同与统一。社会保障体现出社会成员的平等地位,是深化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我国社会现实条件下,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进程,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要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步伐,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政府信用是最大的社会信用,可以说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因此,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公正性和效率性,不断提高政府信用水平。第二,要深化企业改革,奠定社会信用建设的基础。创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使诚信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要不断完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严格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最大限度防止由于自身管理漏洞而导致的信用风险。第三,要加强个人信用建设,培育社会信用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和教育,努力塑造公务员的诚信、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要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第四,建立健全信用中介组织,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动公平、权威的征信机构的形成和壮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4.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渐缩小收入差距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缓解社会成员之间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引发的矛盾和对立,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重点是通过市场效率分配和政府公平分配两大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中的行业、企业、阶层、群体、体制内外间的收入差距。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的同时,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工资等再分配工具,从制度设计上制定调节政策。改革和完善各种财政分配转移支付的运行机制,约束各层次财政分配主体的分配行为,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