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析基于服务“三农”的农村职校校企合作的思考

孔祥云  2012-08-23

论文摘要:农村职校校企合作面临合作热情不高,学生不愿去农村;合作范围不广,学生不愿干农业;合作效果不佳,学生不愿成农民的尴尬局面。加强农村职校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职校办学难、就业差、育人苦的困惑。为此,可以从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定位产学互动、工学交替两个校企双赢的模式;推进浅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有效的合作;共建生源基地、就业基地、实践基地、研究基地四方面来进一步推动农村职校的校企合作。

论文关键词:三农;农村职校;校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很多农村职校面临“进口不旺、出口不畅”的尴尬局面,选择农村职校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学生就业表面看虽没有问题,有时还很抢手,但这是虚假的繁荣。对口就业率低、高位就业率低、稳定就业率低、留在农村创业率低。根据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必须面向农村企业的人才需求市场,加强校企双方互补与互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在基地建设、招生就业、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整体构建校企合作新体系,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一、农村职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热情不高,学生不愿去农村

实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成功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要求企业不仅要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与培训费用,而且每月还给学生生活津贴。澳大利亚政府则按照行业与企业要求,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培训标准。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硬性规定,如何能促使双方都积极主动参与,尚缺乏制度的保证与法律的制约。特别在农村职业学校,学生都想跳出“农门”,毕业后不愿留在农村,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愿去农村企业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自然会面临诸多的尴尬。

(二)合作范围不广,学生不愿干农业

大多数校企合作是就业的合作,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就学生的毕业去向、工资标准、福利待遇等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如何使校企合作深入到教学与科研领域,还是缺乏具体的方案与监控制度。特别是在学生的管理方面、服务“三农”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研究与实践。为了吸引生源,农村职校的“农字”专业很少。和农业方面的企业合作更是少有人问津,学校和学生都不愿提农业,农业明显低人一等。

(三)合作效果不佳,学生不愿成农民

学生不愿意成为农民,农村职校无奈只好和城市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些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甚至是做给政府、家长和学生看的。甚至有些合作还停留在口头上,并无实际的约束力。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是走走过场。在校企合作中,农村职校是要得多给得少,很难形成双赢的局面。农村职校底子薄、科技含量低,城市企业的技术力量雄厚,也看不上农村学校。合作有时却成了企业的累赘,农村职校只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在企业大量需要用工的时候,企业有求于学校,这样就走得近、走得勤。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一旦用工饱和就会不冷不热,校企合作则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农村职校校企合作需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农村职校办学难的问题

农村职校的办学面临诸多的困难,生源每况愈下、资金捉襟见肘、实训设备落后、专业师资匮乏等等。学校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利用学校的场地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才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和应用性人才培养问题。学校一方面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进入企业,真实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学习先进的工艺与技术、寻找差距;另一方面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学校的办学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农村职校办学能力与水平提高了,就能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方面有所作为,而不是向以前那样望洋兴叹。

(二)解决农村职校就业差的问题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甚至有些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此,农村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紧紧把握市场变化的脉搏,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开门办学,为“三农”服务。加强行业、企业与“三农”需求调研、强化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使学生能在农村对口就业、稳定就业、高薪就业,根本解决就业质量差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就能很好地扭转“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现状。

(三)解决农村职校育人苦的问题

职校生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了差生的代名词,事实上,职校生确实难管难教。很多学生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心理素质差。在农村职校做老师虽无升学之累,但更多管理之苦。而且,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收入不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欠缺。学生难管,导致教师不管;教师不管又会使学生更加难管。其实,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使校企一体,让学生多到企业看看、干干,他们就会觉得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技能水平的关键性,就会明白挣钱确实不容易,从而能积极地面对学习与生活。让企业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和技术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行为举止也有所改观。职校生也有上进心,要面子,在企业面前也不敢太随意,也会注意自身的形象。校企走动多了,无疑会减轻学校学生管理的压力,同时也会让学生觉得农村大有可为。

三、农村职校校企合作创新的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要实现这“三化”,只能依靠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其解决的措施可以多种,但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提高农民素质,教给农民致富的本领。农村职校的校企合作要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

(一)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

既要跳出农村看农村职教的发展,不要把农村职教狭隘地理解成农民培训;更要基于“三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要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和城市中专校一摸一样。校企合作给农村职教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农村职业教育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解决为什么要合作的问题。遗憾的是,不少农村职校的校企合作办学偏离了服务“三农”的方向,农村职校反而谈“农”色变。很多农字类专业既招不到学生,也没有设备与师资。农村职教“傍”大企业以吸引农民的眼球,无可厚非。但是也要和农村的一些企业攀亲,让学生扎根农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说到底,农村职教的校企合作就是要解决农村职教服务“三农”意识薄弱、能力缺乏的问题。

其次解决合作什么的问题。农村职教针对“三农”的校企合作步履维艰,一是观念问题,二是技术问题。观念上,学生不愿留在农村,虽然有些农村也有比较先进的工业,特别是不肯走向田间地头;技术上,农村职教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师资只会纸上谈兵,建筑、电子、机电等方面的老师几乎也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因此,农村职教的校企合作就是要借合作让学生感受到新农村建设需要自己,自己在农村创业也可大有作为,实现自身价值。要使校企合作成为农村教师练兵的舞台,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教师放下粉笔就能走进工厂当技师,走进田头当专家。

最后解决怎么合作的问题。校企合作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农村职教的校企合作要有自己的特色。城市职教是“车间即教室”,田间即课堂则是农村职教独有的方式。农村确实很苦,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农村职教为“三农”服务只能是一句空话。农民确实很穷,不培养学生致富的本领,就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落后的面貌。下文将详细阐述怎么合作的问题。

(二)定位校企双赢的两个模式

农村职教要面向农村市场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农村的企业,包括农业方面的企业根本的目的都是最求利润最大化。两者的合作必须寻求共同点,相互促进、互惠双赢才能使合作进一步深化,不能出现“一头冷、一头热”或“不冷不热”的尴尬局面。一是可以采用产学互动的模式,二是可以推行工学交替的模式,使校企双方携手共进。

产学互动源于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被写进党的“十五大”工作报告。它是现代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生产部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针对农村职教的实际情况,在校企合作方面既要有所作为,也不必好高骛远。科学研究不是农村职教的任务,同时农村职教也没有条件进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积极主动走进企业,在教学和生产方面密切互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足以促进农村职教的健康发展。为此,农村职教在教学方面遇到了问题,可以到企业生产或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去寻找答案。在生产中遇到的麻烦,可以成为教学案例进行研讨,进而有效地避免问题与解决问题。这种学校教学生产化,生产问题教学化,可以极大增强农村职校服务“三农”的能力。 工学交替则是校企合作一种具体的做法,比较微观,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根据学校实际和企业需要,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半天学习半天工作,一周学习一周工作,也可上半学期学习下半学期工作。不管何种形式,学生的工作不是模拟性的,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农村职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农民的子女,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将服务“三农”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报酬,也不是企业一时性用工的需求,而是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校有专人参与管理,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做到了无缝对接,学生没有毕业就成了企业之人。农村职教“出口旺了”,才会迎来“进口畅通”的喜人局面。

(三)推进有效合作的三个层次

学校和企业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合作,既可以在宏观上进行合作,也可在微观上进行具体操作。一般来说,农村职教的校企合作表现为浅层合作、中层合作与深层合作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合作都对校企双方有促动,无须厚此薄彼。浅层合作容易开展,见效快;深层合作较难推进,见效慢。

首先是浅层合作。其形式主要有冠名办班协议、企业设立奖学金协议、定单培养协议等。这充分说明学校开始面向市场办学,企业开始思考与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但最后企业是否真正履行协议的有关内容,还取决于企业的自觉,学校对此往往无能为力。

其次是中层合作。为了增强专业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出服务“三农”需要的人才,学校聘请农业专家、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学骨干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朱懿心等人认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7个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一是有计划开展行业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三是教学计划的修订;四是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兼职教师队伍的打造;五是进行技术项目的开发;六是落实实训实习基地;七是和企业进行学生的就业指导。由于缺乏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权利和义务的监管机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的开展很难制度化、常态化,很多优势也只是空中楼阁。

最后是深层合作。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最深层的合作模式,属于绩效层面的合作。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就颁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要求学校要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和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相互介入渗透,优势互补,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真实地进行无缝对接。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学校负责日常管理、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市场化运作。校内有车间与农场,学生即“学徒”、教师即教练、作业即作品。工厂田间有教室,“学徒”亦学生,师傅亦老师,作品亦作业。

(四)落实基地共建的四个方面

在封闭的教育系统中,农村职教追求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与“三农”需求相背离。但是在当今开发的教育体系中,农村职教必须按照“三农”需求调整自身的培养目标与价值导向。校企合作实际上也反映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教育内容是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关联。要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必须落实好生源基地、就业基地、教学实践基地以及教学研究基地的共建工作。

一是要共建生源基地。农村职校的生源来自于广大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和其他需要培训的农民,没有稳定的生源,谈发展与合作只是空话。为此,学校和企业都要在此方面多动动脑筋。农村职校要走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保生源。企业也要进初中学校,让学生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需求,了解和学校合作的内容以及取得的成绩,以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的喜人成绩等吸引学生学在农村、留在农村、创业在农村。

二是要共建就业基地。农村职教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农村职校要和城市的一些企业合作,让一部分学生能很快融入都市生活,减轻农村人口压力。更要和农村企业合作,让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学生留在农村搞建设。为此,学校要开放办学,和企业密切联系,共建就业基地,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进而进一步解决农民致富的技术需求,解决农业增效的人才需求,解决农村繁荣的文化需求。

三是要共建实践基地。农村职业教育要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就必须依靠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依托实践基地,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企业出资金与设备、学校出场地与人才。实践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具有仿真性,让学生得到实际的操作训练;其次要有综合性,不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必备技术,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自己内心的信念与自觉的行动。再次是先进性,实践基地的设备要与生产现场的设备基本同步,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先进水平为标准,同时管理理念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最后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共建实践基地伊始就必须适当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空间[5]。实践基地的运行要工厂化,教师在实践基地就等于下了企业;同时运行也要教学化,企业专家在实践基地就等于进了课堂。

四是要共建研究基地。农村职业教育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但也不能讳疾忌医。要敢于解剖自己,虚心向企业学习,利用彼此的优势,共建研究基地,增强双方的市场竞争力。课程开发的研究基地建在学校,技术攻关的研究基地建在企业。同时要积极和有关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联系,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