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王洪斌,王志  2012-01-16

摘要:后危机时期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大势所趋,就目前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看,扩大民间投资、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保就业与扶持中小企业以及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困扰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在后危机时期的重大机遇期,应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在后危机时期的重大机遇期,如何认识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努力实现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实现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村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一)扩大民间投资是后危机时期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后危机时期要确保经济增长,必须继续实行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领域的措施。应从前一阶段注重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更加注重扩大产业投资,夯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只有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经济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南于受制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农村民间投资和市场机制明显不足,经济回稳的基础仍不牢固,出现了“政府热、企业冷;公共投资热,民间投资冷”的现象。具体原因包括:市场准入存在障碍,民间投资领域受限;金融体系不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创业活动不足,民间投资缺乏载体;缺乏有效的财税扶持,民间投资激励不足;市场需求不足,民间投资缺乏动力:投资服务体系不完善,投资环境不优。 (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后危机时期支撑内需的强大力量 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城镇化战略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所在。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与发达国家和地区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空间依然巨大,城镇化发展的潜力依然可观。将扩大内需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培育高消费群体;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民间投资:城镇化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推进经济的服务化,壮大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城镇化有利于实现安居乐业市民梦,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扩大出口、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就业方面解决了我国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当前我国就业状况仍不乐观。创业是就业之源,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需要鼓励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有利于激活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进而构建我国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型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整个经济形势的好转,在金融危机中深受重创的我同中小企业,逐渐迎来了恢复性发展。但是,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其发展中的诸多深层问题仍旧没有解决,门槛高、融资难、负担重、创新能力弱等四大问题依旧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顽疾。 (四)支持农业与农村调整经济结构是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业构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危机中凸现出农村产业的自生能力不足、农村经济外部依赖性、农民增收难、农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后危机时期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变异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米,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由原来的统购统销逐渐转变成自南贸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然而统一的、自由的农村市场所面对的金融供给,却是一个行政分割和局部垄断的金融市场体系。尽管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门槛有所降低,但是仍然南国家高度控制,竞争机制难以形成,存贷款利率行政管制,资金价格严重扭曲,经营业务“画地为牢”,形成金融主体多方割据;信用社垄断经营,金融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严重影响农村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对接。 在这种政府主导型模式之下,农村金融市场是从农村经济体外部依靠政府的力量人为地强制植入到农村经济体内,是一种他组织成长模式。该模式很少包含农村金融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内在贡献因素,它往往是基于对外部金融模式的移植。在政府金融因素的刺激或迫使下,虽然农村经济体系内层还缺乏金融市场成长因素的必要积累,电只能强行启动,以表示对政府外部金融刺激的一种有意识的回应,表现为有量无质、效率低下的量性增长。 (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强调的是市场化的道路,农村金融供给的利益调节机制必然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面对比较效益处于不利地位的农村产业,金融部门优先把资金配置在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金融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名为“支农”的机构或资金,往往倾向于离开农村,而农村信贷资金强烈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农村金融供给的利益调节机制与农村比较效益的错位带来了明显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成为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伴随农村经济比较效益低下的是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借贷为主这四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问题。所以,如果要让金融机构自然选择,它们会纷纷离农而去:而如果政府强令金融机构支农,农村金融机构又别无选择的话,则因无法克服上述四大问题带来的成本和风险问题,会累积损失,最终变成“问题金融机构”。 (三)市场需求不可持续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化解经济危机,一般认为以农村市场为突破口,国家出台了汽车下乡补贴、农机具下乡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一系列措施,企图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这一政策效应虽然明显显现,但对于启动庞大的农村市场确是杯水车薪。属于低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其边际消费倾向应该大于城镇居民,然而由于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农村家庭的高储蓄倾向,因此启动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