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化问题分析
孙泽红 2012-05-22
: 论文关键词:农村老年人 社会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社会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在农村中,老年人口比重很大,老年人的社会化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关注而处于荒漠状态。为了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有必要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生活处于快速变迁过程中。截至2010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因而对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社会化的特征与问题,对于正确引导农村老年人社会化进程,加快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提高其生活质量,稳定农村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农村老年人社会化的迫切性
社会化是一个人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与互动中学习社会的文化,获得并履行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角色,以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老年人的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社会地位决定着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比中年人社会化更容易出现问题。而中国的国情决定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化问题在中国老年人社会化问题的尤为重要。因此,农村老年人社会化研究必要而迫切。
首先,人类寿命大大延长。如何提高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未受到社会重视的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成为当今老龄化社会关注的重点。
其次,农村中,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农村人口失衡,老年人口比重大大增加。农村的很多社会功能更多的转移到老年人身上。因此,农村老年人必须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调整心理及身体状态,适应现代社会,发挥好农村更多的社会功能。
最后,现今大量老年社会化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身上,长期忽视农村老年人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所以目前农村老年人社会化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尚不充分。现代农村的人口结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化高度重视。 二、农村老年人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期认定的模糊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年龄划分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群是老年人。城市老年人有明显的进入老年期的标志,即退休。但我国农村老年人却没有进入老年期的明确标志。
老年期认定的模糊性和不一致性导致农村老年人自身、农村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社会化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及时给予已经进入老年期的老年人生活及精神上的关心,从而无法保障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2.自我认同的渐进性。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人的自我认同有赖于自己的工作角色及自我支持的程度。老年期是一个自我认同弱化的时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的广泛实施,绝大部分城市老年恩在退休后就开始调整心态,主动进行社会角色转换。而农村老年人在没有明确的年龄标志的提示,只能根据自身体力的下降判断自己老年期的来临。因此,农村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是在不断的体力劳动中完成,是消极被动的。
农村老年人自我认同的渐进性严重影响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影响继续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1、 社会化的非组织性。老年人在丧失职业角色之后,需要在一定的组织中完成相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城市老年人可以借助老年大学、各种文体娱乐协会等组织获得新的社会角色,形成新的社会生活。但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的局限性,并没有普遍形成各式各类的社会组织,关于老年人的组织更是寥寥无几。农村老年人集体活动团队、集体活动场所的匮乏,使他们交往范围窄,内容单一,严重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