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困境

庞淑芬  2009-05-06

论文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历届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却面临种种困境。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来抓。十七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再次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已提出多年,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并没有明显效果。有的地方从原点出发又回到了原点,产业结构依然遵循多年来走过的老路。有的地方虽然进行了较为成功的 调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障碍的原因 (一)农业收入过低导致农民对农业丧失信心 长期以来农业无论经营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都很高,经济效益低下造成农民收入一直低迷。在许多村庄单一的农业收入已经难以满足日常开支,所以农民都把农业作为副业。造成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种植和深加工长期以来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大部分农民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有的年份辛辛苦苦种植,到年终扣除各项成本后所剩无几。微薄的收入使大多数农民对农业失去了信心,把精力放在别的地方。既然农民把农业放在了一个次要的地位,对于上级政府倡导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反应也就很平淡了。 (二)信息流通在农村出现了梗阻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显示出其落后与不足,面对严峻的压力与挑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就提上了日程,市场为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提供了信号,然而农村由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和交通、通讯等限制,接受信息存在很大的困难。没有确切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为了减少风险,农民只好选择原有的产业结构。信息成为产业调整的一个拦路虎挡住了其前进的步伐。 (三)人才和技术匮乏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同时也是产品升级和产品创新的过程,可以是对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动植物品质的优化,也可以是对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等技术的提高。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调整,人才在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既需要新技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又需要对市场动向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领导人才。然而农村的现状是大部分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老弱病残留守家园。他们的文化水平非常低,大多数均为文盲和半文盲,接受科技的能力差。由于农村技术服务体系自身盈利能力低,无暇顾及农村的科技服务,科研机构的成果由于没有中介机构的引导,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来帮助农民致富。普通农村的村干部由本村的村民担任,文化水平较低,安于现状的观念根深蒂固,一般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技术就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转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 产业结构调整可能预期收益较大,但收益增大的同时风险也会增加,这是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也是严峻的现实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伴随着经营风险而且存在信用风险。对结构调整后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是妨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之一。 (五)农民的投资能力弱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无论是新的种植品种的引进还是对现有产品的深加工都需要配套的资金。农业生产投入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依靠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总量较低就成为农民生产投入的主要制约因素。从新华网提供的数据来看,1997-2000年我国农民收入进入增幅持续下降阶段。2001年开始恢复性增长,2004-2007年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300元;扣除价格因素,增幅实现了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6%。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2006年实际增长9.5%。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的增幅较大,但是总量较低,每年人均增收的300多元钱根本满足不了投资的需要。信贷约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农民不能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不习惯借资经营,即使有时能够把握一些重要的市场信息,由于资金的缺乏只能与机会擦肩而过。其次是银行的风险意识加强,农民没有固定收入和预期收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银行由于承受的风险太大而不会随便贷款。农民投资能力弱,除了表现在资金方面外,还表现在投资取向上,农民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敏锐观察市场动态,难以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并且农民长久受到小农思想的影响,习惯安于现状,不富有冒险精神,难以协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