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与文艺战略
李应雪 2020-11-23
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三结合”思想入手,即通过讨论其文艺观中世界主义文化视野与民族文化复兴梦想的结合、人民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党的战略性领导与文艺工作自主性的结合,透视其文艺思想宏阔的哲学视域、政治远见及新时期文艺战略方针,以期为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结合”;习近平;文艺思想;政治哲学;文艺战略
2014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北京组织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以高瞻远瞩的政治视野和卓越的战略眼光展开对新时期文艺工作性质和目标的部署,为当下文化与文艺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南。讲话以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为背景,以文艺传统与现实为基础,以责任与目标为指向,从当前文艺工作的历史使命、时代需求、创作导向、价值内涵、行动方针五个方面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期文艺思想体系,打造了以政治哲学为底蕴、文艺战略为措施的,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性、结合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文艺时代内涵的理论体系。该思想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发展了前者的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和现实指导意义,是新时期文艺思想领域的又一次理论飞跃。讲话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内涵铺展横贯东西的视野、纵贯历史的豪迈,有激励使命的梦想、改进现实的责任,更有为人民倾心奉献的执着和价值观的引领构建。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有效地实现了三个“结合”,即世界主义文化视野与民族文化复兴梦想的结合、人民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党的战略性领导与文艺工作自主性的结合。从这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做宏观式解读,有助于深入学习讲话精神、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一、世界主义文化视野与民族文化复兴梦想的结合:宏阔的政治哲学视野
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展现的文艺思想绝非单一维度的文艺理论方针和策略,更非狭义的学理层面的理论构建,而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与文化语境,以全新的政治眼光和宽广的哲学视野对当前中国文艺工作发展方向的把控。国家的发展除了依靠经济、科技、军事、国防等物质性力量,更要依赖文化、文艺等精神力量。对历经近代历史沧桑巨变的中国来说,闭关锁国不行,盲目西化更不行。当代中国的世界性地位靠的既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文化霸权。中华文化的巨大包容性曾经并正在践行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独立自主而又涵养万物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中,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感染和吸引着世界各国文明。作为三大古老文明体系之一,中华文化不仅早已成为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更以其融合性和对话性实现与西方文明的互补和共建。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它既推展普适性的道德伦理,又彰显差异性的思想意义。中华文明曾经书写人类文明历史的辉煌,如今正以世界性的姿态和担当成就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点明了文艺工作的政治性质和哲学功用,并强化了文学艺术对加快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推进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作用:“人类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1]。”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塑造的世界性伦理到近现代的白话文改革和现代文学的兴起,中国文艺成就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情怀。从全球文化和文艺的流动来看,无论是丝绸之路开启的东学西渐还是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华文明和中国文艺非但未被西方话语吞没,反而感染并影响着西方文明体系的改革,平衡甚至改变世界文明的格局和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秉承的文化传统从未被削弱,而是面临再次崛起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依靠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是中国面对变革中的世界屹立不倒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启蒙。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培育共同情感和价值、共同理想和精神的能力[1]。中华文化内在的道德诉求、情感培育和审美情怀不仅是塑造中国精神的强大能源和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支持,也是打造开放的中国、世界性中国的前提保障。文艺作为时代的先锋,最能“感时代之脉搏、和时代之要求”,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构筑时代精神。无论是欧洲文艺复兴巨人们开启的人类思想之解放,还是我国先秦诸子成就的百家争鸣之恢宏文化气象,抑或启蒙运动和现代主义思潮缔造的人类文明新篇章,无一不见证着文艺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发端于文艺的社会思潮参与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重点在构建“中国精神”———使中国人民能够克服千难万险、历经世界风云变幻始终屹立不倒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精神”是中国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和民族气节,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当前文艺创作更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主旋律,改变“萎靡”“浮躁”的创作风气,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在复兴中华文化、发扬时代精神的目标指引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打造精品。二是不断创新。精品之“精”首先在于思想的精深,即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作品;精品要对人生观有塑性作用,反映生活真谛,实现世界性的交流对话。其次,“精”还体现在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时下,在艺术的创作、传播和研究领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格调低下、价值观扭曲的倾向,更有浮夸、奢靡之风。端正态度、摆正心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文艺工作者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的思想基础[2]。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创新是观念和手段的结合,是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前提下艺术个性化的表现。要将时代内容、多彩形式和高尚胸襟紧密结合,实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繁荣文艺、推动创新不仅依靠文艺领军人物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要把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道德观作为创作的指向。引导和团结新生艺术群体,使之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二、人民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战略性文艺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文艺观的当代阐释,充分展现了文艺服务人民的战略眼光,为提高文艺品味、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提供了思想保障[3]。它在继承马恩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对当前文艺工作的性质、功用作了辩证的、历史的阐发,构建了人民主义文艺观,提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的论断。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并强化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真善美的价值导向。社会文艺存在的前提是人民的生活与实践。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是人民,即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缔造者[4]。文艺必须也只能反映人民的伟大实践才是正确的、有生命力的。当前,中华儿女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努力奋斗着,他们正书写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开辟崭新的实践领域,以更独立、更优秀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呼唤人民文艺的记录和表现,因此,在这个历史高度上,亟须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构建其本质、导引其方向。人民是文艺的主体,意为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评判者和鉴赏人,所以,文艺必须以服务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目的,要以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创作指向,表现人民的情感、生活、思想。文艺具有独特的认识属性,反映现实,并具有实践意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必须要有精神文明作为保障;人民文艺承担着不断提升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任务,时代需要高品质、高品位和高风格的文艺作品。同时,中国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动也需要借助文艺的力量:推介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实现中华文化的世界性播撒,以更卓越的姿态展现于世界人民面前。从文艺自身发展规律来看,“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动力源和方向盘。从创作素材、表现主体、美学旨趣、发展动力、艺术价值、社会效应、创新实践、思想导向等方面,习近平文艺思想阐述了文艺“人民性”的内涵。人民和人民生活是文艺表现的主体和主题,宏阔的社会生活是文艺工作者创作源源不绝的素材库。社会主义文艺要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社会主义文艺应秉持“以人民好恶为好恶、以人民美丑为美丑”的美学观,在人民的生活与实践中挖掘、塑造和提升美的事物、美的观念、美的情怀,积累正能量、构建新理想、宣传“中国梦”。判断文学艺术品价值的主体和标准都是人民:为谁书写、怎样书写的问题决定着文艺作品的价值和效应。扎根人民生活才能合理指导创新,走进人民生活才能创作出艺术精品。文艺创作要合理表现、积极引导、路线正确,要打击假恶丑,更要塑造真善美;既要放眼世界之先进,又要表现民族之独特。要充分发挥文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强国梦中的作用,必须强化它的意识形态功能,而不是削弱或淡化它的价值属性。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弘扬”“两个借鉴”全面论证了当前文艺工作必须承载和传扬的价值观内涵。“三个弘扬”分别为“弘扬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三者共同作用于达成“中国精神”的历史绵延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文艺作为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平台,必须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民族范围的广泛传播。充分发挥文艺作品感人、化人的作用,使全社会全民族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精神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文艺对价值观的塑造和弘扬不能脱离“艺术性”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要以艺术的形式、贴近人民的方式表现当代中国精神[5]。要借鉴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艺,前者为当代文艺发展提供了动力源,后者赋予中国文艺以丰富性和多元色彩。中华传统文艺不仅内在地涵养着流传至今的道德理念、伦理价值,更充满隽永的美学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推崇爱国、复礼、精诚、守信等民族核心价值,并且始终以缔造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文艺品格为创作的目标和评判标准。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必须适应开放的国际政治环境、多元的世界文化语境。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是民族文艺和世界文艺的融合和互动,在发扬中华文明悠久文化的同时,吸收不同民族文明的当代成果,从而形成固本培元和枝繁叶茂并行不悖的态势。
三、党的统一领导与文艺自主性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作方针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针是建设文化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内在要求。文艺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内容,承载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中国精神等战略任务。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迈进,而愈发开放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给中国文艺带来更多的挑战和考验。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文艺要健康持久地发展,必须要强化党性、人民性,保证发展过程中不变性、不变色,在坚持党的路线基础上,充分发挥文艺工作的自身规律,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二为”的文艺方向和“双百”的文艺方针。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不仅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符合文艺繁荣发展的客观需求[6],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路线,是提高文化自信力和自觉性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与时俱进,要深入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工作方针。既要针对人民群众发展了的新需求、文艺自身形态的新变化,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又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把好文艺方向,提高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防止把文艺创作生产完全交由市场调节的倾向[7]。各级政府要把文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中央支持文艺发展的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文艺发展具体措施,不断加大文艺事业投入力度。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电、文联、作协等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重视和加强文艺工作建设必须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强化文艺学、文艺批评等学科对于文艺工作健康良好发展的批评研究作用[8]。社会主义文艺领域的观念、理论、思潮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关乎文艺自身的形态和性质,更是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因此,要树立为人民创作的观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引导文艺创作与创新。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真正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和学术氛围,着力打造精品、激励创新、促进艺术人才的涌现。文艺工作者要严格自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作指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切实开展全民族范围的文化复兴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中国文艺发展新时期的到来。它不仅是当前文艺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方向指南,而且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文艺思想,对激励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人民重建文化自觉与自信,充分开掘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再创民族文化新纪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