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张帅奇 2012-05-22
论文摘要: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影响深远,但是对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影响程度各不同,例如70后、80后、90后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别。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回避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投身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调查分析
文化能够形成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相当重要。文化既要开放也要独立和自我完善。在信息爆炸与开放的时代,各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并且受到急功近利、拜金主义浮躁的氛围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之路变得更加崎岖。本文作者设计了一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影响》的调查问卷,共有300份,调查对象是常州大学在校师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文化对常州大学在校师生的影响,主要从时代性上,分析70后、80后、90后的大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例如调查问卷中第12题,有98人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很乐观,有152人认为比较乐观,有30人认为很难说,有16人认为不乐观,只有4人认为很悲观。
一、对常州大学70、80、90后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把调查对象划分为70后,80后,90后三个群体,70后的代表为常州大学的教师,80后,90后则是在校学生,通过比较三个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传统文化对他们的不同影响来得出调查结果。
此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是:男有138人,女有162人。70后有20人,80后有126人,90后有154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可谓懂的人很少,占了70%以上,不过对于我国的四大名著,大部分人表示是多次看过,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是毋庸置疑的,都选择的是重要。在多数人的眼中,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实文化影响也是相当大的,158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很乐观,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耳濡目染的人有148个。
(一)70后:传统奋进的时代音符
7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相对朴实单纯的年代,传统文化的确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深刻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时刻提醒着他们,不管在生活还是学习、工作中都要做一个勤劳诚实的人。所以他们更信奉“勤能补拙”这样的传统观念,更愿意脚踏实地地将大量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基础性的工作中,而不是想方设法走捷径。
70后这一代人是处于新旧体制更迭的一代,10年文革的结束,新中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70后既经历了小部分物质十分缺乏的日子,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历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混合,注定了这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特别能吃苦的一代。总的说来传统文化促进了他们的成人成才。
(二)80后:正在崛起的一代
接下来看看传统文化对80后的影响。80后既受到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80后对传统文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80后关于调查问卷中第13题的选择,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有96人是选择的“从小耳濡目染”,选“被教育过时的东西”只有2人,选“难以判断”的有4人,选“从课外书中看过”的有24人,可见传统文化对于80后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影响很深远。
传统文化对80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传统文化对你的事业学业上的选择是否产生过影响”这个选项上80后的回答与90后的回答基本相同,与70后的回答有比较大的差异。可见,80后是开放与传统的结合体。
(三)90后:传统的非主流
对于90后这一群体,传统文化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远没有对70后,80后那么深。一向在人们眼中个性张扬甚至用离经叛道来形容都不为过的90后,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却表示出对传统文化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在90后的154人中,有30人精通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等传统艺术,有54人有所掌握,有40人学过点皮毛,只有30人一点不懂,由此看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方面90后做的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处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现代,才有这种机会接受这种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培养。在谈及传统文化在学业上的影响这个问题上,90后有67人选择了“有过但不大”这个选项,可见在这个彰显个性的世代,传统文化对于90后仍然有着影响,但影响的深远度赶不上80后,更不要说70后了。传统文化对不同时代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且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集中在80后和90后,因此,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传统文化而言应该采取必要的态度和措施。对此下面进行重点讨论。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笔者认为大学生要从三个角度来强化认识。一是要坚持历史的观点。任何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其局限性,也有其合理性。要站在历史的时间点上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评价历史人物。社会、历史的进步是波浪式前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才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脉。二是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要在当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自然条件等综合条件下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区分科学和伪科学,要以实践来验证文化的指导作用,要区别宗教文化和迷信的界限。三是要坚持开放的原则。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在中西方文明交汇的大历史背景下进行思考,要敢于舍弃为少数人、为统计阶级服务的陈腐观念,要弘扬中华文明中特有的天下情怀和济世情结,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 (二)回避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的,具有一定的小农意识、封建意识和一些迷信元素,缺乏科学考证和逻辑推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守主义理念阻碍创新和进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倾向主要表现有崇古、中庸、宿命论等思想。崇古使得人创新意识不强,只能沿袭旧法,缺乏创新性思维。“枪打出头鸟”等观念则阻碍了竞争、创新和进取。中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盲从,过份重视人际关系则影响资源配置等事务性工作,对权威的依赖则影响个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在现代社会呈现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特点,以及对命运、轮回等的盲目相信,使得人寄希望于不确定的因素,而不是依靠个人努力。
二是崇尚人治、忽略法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特征明显,主要体现为对圣贤、君子等高尚人格的仰慕,通过教化等手段进行传播,但是,缺乏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在管理上依赖于核心人物的个人能力,在治理上体现为“一言九鼎”,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情况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和社会化治理。
三是过份强调尊卑,妨碍民主平等。从封建制度下沿袭下来的等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主平等观念的推广,与尊卑观念相关联的是纲常理论、忠孝观念从总体上影响了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时至今日,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职业差别引发的歧视,证明了宽容、平等观念还需要进一步传播。
四是模糊主义,缺乏科学精神。中国文化中经常以混沌、模糊的理念传播,而缺乏科学严谨的界定和论证,譬如对某种概念的阐述不够明确,以及一些理论推演、论证不具有逻辑性。如天有三光和人有三纲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由于缺乏验证性,一些理论的传播还是通过说教的形势,不够实事求是,主观上的感受影响更大,缺乏科学理性的态度。
(三)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
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有很多精神超越于现实,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值得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注重“天人合一”,建筑、绘画等均体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人生态度上,有儒家的每日三省吾身、慎独等方式的自我管理,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情怀,有道家主张万物平等、物物循环的生态哲学和超我境界,有佛家的慈悲之心;在人际关系上,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有重视家庭感情,追求“天伦之乐”、“其乐融融”的理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观念;在对知识渴求上,有“朝闻道,夕可死”的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感情方面,有《孔雀东南飞》、《红楼梦》等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在爱国主义情操上,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情怀;在对金钱态度上,有义利之辩,妥善处理好追求精神和追求利益的关系。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鼓励精神追求超越富贵追求。
(四)投身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
正如俗话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现在,在各高校教育中已经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精华,欲塑大学生理想人格之掘微,领高校文化阵地,让不良文化远离校园。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陶冶和熏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使当代大学生从古老文明的熏陶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进而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青春。这也正是学校教人育人的根本——“先成人,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