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协同研究
赵红川 2010-12-12
论文关键词:文化共享工程技术策略数字图书馆技术协同
论文摘要:文章研究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技术定位、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策略和技术协同,研究了建设统一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的方案。
1.省级分中心的技术定位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建设,在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文社图发[200214号)及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中第一次作了明确规定。
1 .1第一阶段的技术目标
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拿工程的通知》及其实施方案里明确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国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通过通讯网络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
在总体目标的设定上提出了“网络框架”即实现网络的“135”计划即实现,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对于将建设的省级分中心的功能要求是: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省级分中心负责为本地区的网络用户提供服务,主要建设包含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资源索取四个模块。并对省级分中心应当具备的技术条件进行了规定:局域网主干通讯能力不低于,OOM日;对外网络接口不低于2MB;局域网工作站总数不少于60台;配呈专用服务器的硬盘容最不少于500GB:配有专职技术人员与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30个以上基层中心的建设。从2002年到2005年是第一个阶段要实现国家中心与所有分中心的联网完成总体目标中的县、乡,街道、社区、基层中心的建设与联网等。
2第一阶段的技术特点
1.2.1以互联互通为技术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文社图发【2002]14号文件的要求各省级分中心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成与国家中心和大部分基层中心的联网建立必要的网络通道和运行系统;通过建设网站资源发布系统实现对基层中心的服务;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在各基层中心之间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为此各分中心先后配置了“文化共享工程”的专门设备如资源加工服务器,资源发布服务器、多媒体点播服务器以及相应的数字资源加工设备等同时也配置了软件系统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省级图书馆网络建设的项目支律和资金“瓶颈”。
1 .2. 2以获取资源为主要任务的存储框架搭建
尽管在第一期的技术框架中设计了”分中心要为下级基层中心用户提供资源联合目录,把分中心的资源联合目录系统发布到资源目录页上:分中心向国家中心提交资源申请,国家中心负责把数据进行打包处理后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发送到分中心:分中心要通过资源接收系统对这些打包的资源进行解包处理同时把资源发布到基层中心”的资源服务的模式.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方案没有真正落实。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资源建设的重视,还是极大地提高了各分中心对数字资源存储框架搭建的认识水平,推动了各分中心的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本地化资源的建设。
1.2.3以基本技术队伍建设和基本知识培训为内容的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各省分中心基本都建在省级图书馆,因此各省图书馆抓住分中心建设的契机,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地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建设省级分中心的技术队伍,明显改善了省图书馆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不足的状况。同时利用文化共享工程项目加大了对网络、共享、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一大批图书馆工作者了解了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第三通过省级分中心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使一大批基层中心工作人员具备了对基本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进行简单操作和管理的能力。通过初步培训在文化共享工程周围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行业队伍:骨干层—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服务层—基层分中心技术人员支持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
1 .3第二阶段的要求
2005年2月中办、国办转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办字[2005]5号)启动了2005一2010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其中进一步明确了省级分中’的技术功能:要建好省、市、县各级技术服务平台。按照”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的方针在全国建立若干个镜像站点。省级分中心和有条件的市、县分中心要按照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制定的规划和标准做好镜像站点的建设。积极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要在数字图书馆技术体系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格式进行建设。要将已建的数字图书馆资源通过“工程”为群众提供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各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各地分中心要加强和完善分中心网站建设使之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工程”资源发布和服务的重要窗口。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在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编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五”规划》时,又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技术体系进行了规划。明确了文化共享工程要依托国家骨干通讯网络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成果逐步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系统网络平台保障双向互动、按需服务的要求,使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技术能力。国家中心主持、各省分中心和有条件的分中心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统一管理元数据、分散进行对象数据建设的技术平台实现元数据与对象资源分离、个性需求有远程支撑资源建设网上呈现的功能。国家中心要依托国家图书馆以及省、市、县级图书馆建设统一、交互式的网络管理平台,实行网络管理及时了解服务需求,掌握服务状况,进行远程指导加强技术监管。
可以说2005年以后文化共享工程的新发展对省级分中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了资源存储的模式强调了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统一技术平台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中的地位。
1 .4面临的挑战
1,4.1公共政策的变化
2005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先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厅字【2005J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一2010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中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
1 .4.2应用需求的变化
在文化共享工程的体系中随着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国家中心到基层服务站点之间的技术多样性需求也逐渐增多。省级分中心为了从技术资源和服务等方面为各级基层分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也必须加强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和加工适合需要的数字资源。
1 .4.3技术发展的变化
2005年以来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加工存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以Web2.0、语义网、网格和知识管理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省级分中心建设必须进一步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跟上技术的发展,满足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2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策略
2 .1加快省级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竞争力
2,1 .1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并存方向发展,读者的要求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平等的咨询、搜索、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真正的共享,保障最基层群众的公共信息获取。
面对时代的要求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快推进和普及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装备及掌握新兴技术的人才,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互联网、共享专用网络建设开展专业人员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和层次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管理、技术、人才、资源环境。
2 .1,2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协同发展
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建设既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的重要枢纽也是省级公共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社会开展服务过程中两者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能够跨越行业和地域的行政分割开展普遍的、覆盖全社会的基本信息服务;省级图书馆通过长期的专业化、制度化管理建设专业技术队伍成为区域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够面向社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承担信息导航角色。
省级分中心与省图书馆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扬长避短,协同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专业服务与普遍服务的矛盾,能够较好地兼顾行业管理指导与公共产品提供,能够加快省级图书馆的技术与管理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图书馆服务导向机制体制的建立能够丰富和完善省级分中心的服务模式。
2,1 .3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发展
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数字图书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本世纪各国文化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更是世界图书馆的未来方向和信息网络应用的重要方面。各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总体水平。
各省级图书馆加快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技术为后台支撑的、统一的系统服务平台,不但对于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发展,从宏观上建立具有领先水平的共享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最大程度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公共图书馆行业对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性贡献对于全面、可持续地推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1 .4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是加快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前提
尽管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省级图书馆就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搭建协同工作环境。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和管理到每个岗位、每个流程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汇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省级分中心建设与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建立省级分中心与省级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公共和通用技术协同体系,就成为了加快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前提。
2 .2技术协同的总体思路
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不仅仅是软硬件的协同,而是建设与管理策略的协同,是运用协同的思想观念指导技术、管理,用协同的方法统筹规划与实践,最终达到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功能协同的目的。
2.2.1总体思路
建设协同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通过集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内容,建设开放式的硬件、软件和资源平台,提供公共信息和知识服务,使数字图书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通过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使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等手段,实现信息资源获得上的协同服务。
2.2 .2战略定位
省级分中心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以省级数字图书馆平台为依托,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存储丰富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等手段,提供大众共享的、立足省级区域实际需要的信息服务集成系统。因此它与省级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平台紧密结合、各自承担不同功能,共同构成省级公共数字图书馆协同技术体系,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省级分中心依托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平台,是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应用服务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成果在省级区域的应用实践。
2.2.3技术协同的可能性
推动象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与省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协同发展,其目的是让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海量数字资源和更好的服务。这不仅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也具有技术的可能性。
省级分中心采用多种传播渠道(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为省级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普遍应用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展现了数字图书馆的优势;省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形成的大量、规范的信息资源库为省级分中心服务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和资源支撑。
省级分中心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多样化的需求,为省级图书馆公益性的、大规模的、高质量的分布式中文数字资源库建恻提供了应用实验的可控环境:省级图书馆建设的以开发地方特色资源为重点的数据加工平台,需要省级分中心面向基层的服务网络和人才队伍提供服务保障。
2,2.4技术协同的范围
(1)统一建设信息资源
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代信息资源,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情报需求、教育需求和娱乐需求成为存储和传播知识的中心;省级分中心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建设的信息资源是满足基本信息需求的保障资源,是政府保障公民获得基本信息、知识、智慧和教育的公益资源:省级分中心和省级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既有高度“同质’的资源,也有互补性很强的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区别服务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原则。
(2)统一管理信息服务队伍
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在信息时代转变为“知识导航员”.为读者提供多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省级分中心的业务人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空约束、便捷快速的特点向基层广大信息服务点和服务人员传递丰富信息。两者既有分工又密切相关。省级图书馆的知识导航员主要承担信息内容服务任务,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主要承担信息网络传递任务,他们共同构成一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人才队伍只有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才能够完成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任务。 (3 )集中建设共建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更是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集中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就是在与信息资源相关的多个业务领域进行资源共享,包括:采、编、流的文献建设流程,软、硬件和数字资源的网络建设流程,人、才、物的管理服务流程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图书馆业务发展的统筹协调流程等。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共建共享的协调运行机制保证文化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建设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2.3技术协同的解决方案
2 .3.1基本原则
(1)以实用为前提,构建数字图书馆服务环境
以实用的网络技术、存储技术、信息发布及检索等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和数字资源服务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网络系统、存储系统、服务系统、保障系统。
(2)以易操作为目标,设计功能框架
充分考虑省级分中心的实际,将图书馆门户网站、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存储备份、视频点播、电子阅览室以及其他应用服务功能与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服务统一设计成为易操作、易维护的体系。
(3)以共享为重点,集成尽可能多的服务内容
将省图书馆与省分中心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整合成为能够共享的网络在共享基本存储容量,保证资源服务需要的基础上,使省图书馆与省分中心都能够同时具备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等传播形式协同体能够集成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服务内容。
(4)以分步实施为原则,保证社会效益的尽快体现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长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在各省级分中心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有较大规模的高质量、规范的数宇资源能够为广大群众享用,尽快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2.3.2技术线路
建设统一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Informationco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ICMS)"。
通过ICMS对分布在省级分中心和省图书馆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依托ICMS构建支撑省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的统一基础平台。用该平台承载文化共享资源和图书馆业务资源,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文化信息查询、浏览、下载等服务,通过分级授权方式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同时担负与国家中心和各省基层中心的连接与服务。
(2)建设统一检索的系统模块
由于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与省级数字图书馆资源在系统结构上的差异,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必须建设统一的检索模块。主要包括各种对象数据的统一元数据库创建模块、资源查询模块、资源服务模块、资源发送与索取模块、用户访问控制模块、资源利用统计与知识产权保护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
(3)基于元数据的管理
允许用户为了不同的目的制定各种元数据模型,其模型可以是不分级的,也可以是分级的。在该模型中.每一个视图都可以包含完整的或是部分元数据条目,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方便的集中于某些元数据条自。
(4)提供对目录的服务
实现用户通过服务器得到统一的资源总体信息使用户方便地向目录提交查询请求,得到元数据,对需要的数据集进行预览和定位。同时能够允许用户建立新的元数据或是数据文件目录。
(5)提供信息发布功能
可以实现特定信息的Web发布。通过Web用户程序接口,可以建立基于XML的Web应用以利于共享信息的发布和利用。
(6)应用扩展性
通过ICMS用户程序接口和利用VB, VC或Java编程语言,可以建立用户业务应用,实现对(MS)功能的扩展。
2.3.3实现功能
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实现协同发展的功能目标是: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存储标准化、业务处理流程与模式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处理效率高、功能实用等的基础上,按照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资源结构、业务需求,形成面向社会、满足各行业共建共享需要的较为完整、实用的资源管理与读者服务功能体系。根据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第一阶段主要考虑信息共享与服务、图书馆业务管理、网络功能等功能的协同。
(1)信息共享与服务
省级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省级分中心以数字图书馆资源作为后台支撑,相对集中地汇聚资源并且具有安全高效的信息收集、存储、检索和发布功能,将有力缩短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可以帮助读者快速获得想要的信息资源。
(2)图书馆业务
进一步完善省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跨平台和跨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用性和功能完备性等方面,提升省级图书馆的业务管理水平。
(3)网络功能
建立互联网、卫星网等在内的基于读者的无缝连接在支持WB服务并提供专用的公共查询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卫星网发布和接收信息.为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更加丰富的手段。
2 .3 .4管理服务模式
(1)管理框架
成立技术协同小组,形成以省级分中心承担网络和远程服务,以数字图书馆建设部门为资源提供和内容支撑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作协调的管理体系。
(2)服务划分
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省级分中心服务的特点.省级分中心主要承担数字图书馆“网络与应用服务层“的相关服务,将“资源管理层”、“资源加工层”的任务交由数字图书馆平台承担。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发展,将极大的促进省级分中心的技术体系建设。加强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公共图书馆之间在技术策略、技术方法方面的研究,特别加强它们之间在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方面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技术.提高文化共享工程的技术与资金使用效益,避免重复建设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