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溪镇章家园村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及措施
程存泽 2010-12-21
摘要:介绍了扬溪镇章家园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采取的措施,以期为其他山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历程;措施;安徽绩溪;扬溪镇章家园村 绩溪县扬溪镇章家园村是一个只有12户、53人且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小山村。近10年来,该村注重抓好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使该村自然环境不断改善,境内峰峦层叠,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溪川环流,云雾缭绕,雨沛雾多,湿润温和,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2005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叶专家称赞该地茶叶是有特别板栗香味和未受化学农药污染的绿色食品。 1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前期,章家园还处于比较贫困落后的面貌,全村除了逾2.67 hm2零星分散的茶园外,其他山场近乎为荒山。到了1997年茶园面积增至6.33 hm2,茶叶产量达8 t(其中毛峰、毛尖茶300 kg),茶叶收入达到6万多元,人均茶叶收入达1 200元。2008年,茶园面积增至8 hm2,茶叶产量达到10t(其中毛峰等名优茶产量达8.5 t,占总量85%以上),比1997年增加2t,增长25%,茶叶总收入达26.5万元,比1997年同比增加20.5万元,增长341.7%,茶园收入达3.3万元/hm2,人均收入达5 000元,增长316.7%,占人均收入的50%以上。另外,种植的竹、林、果木目前已产生生态效益,而且也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如发展的山核桃已有75%面积投产,2008年产量为75 t,产值为30万元。 2措施 2.1总结经验教训,确立建设山区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 开发山区、发展山区的经济路子是多方面的[1-2]。在这一问题上,章家园人有深刻的教训,20世纪70年代,当时未考虑水土保持,毁林种粮,破坏山区生态平衡,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他们吸取了这一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山场越垦越荒,山区经济越来越落后,其结果必然贻害无穷,祸及子孙。从而确立了建立山区生态农业,促进山区经济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 2.2因地制宜,提出以茶为主、退耕还林兼顾的发展路子 20世纪90年代初,章家园村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坡度愈大土层愈薄的立地条件,分布规划出茶叶种植区(坡度在25°以下的山地)和油茶、干果(山核桃)种植区(坡度在25~30°的山地)并制定了具体的开发计划。如从1992年秋冬起,5年内全部完成茶叶种植规划。这样因地制宜地发展茶、果、林等,从根本上避免了山区盲目开垦所造成植被破坏,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塌方、滑坡等现象的发生,为优化山区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3建设以保土为重点的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茶园 在发展新茶园时,对平地和10°以下的坡地,一律采取条播和等高条播。对10~25°的坡地,一律开筑梯地种植,种植密度,梯面宽度在2 m左右的采取窄幅双行条播(行距在35 cm左右),每梯式茶园可播1.80万~2.25万丛/hm2。同时,做到梯路相接、沟通相通,每一级梯面是外高内低,呈3~5°倾斜,避免雨水直接从梯面越级向下冲刷,而是顺着梯面内侧的排水沟横向汇集到小水沟、支水沟排出茶园。从茶园梯地的结构上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确保了茶园的“三保”效果,使得新辟茶园能迅速达到高产稳产、高效益的目的。除了新建“三保”茶园之外,该村对原有逾2.67 hm2零星分散、缺丛严重的衰老茶园,于1992—1996年进行了改造,通过重修剪或台割、补植缺株、改穴栽为条栽、深翻改土、改重采轻管为四季管理的综合改造措施,使这一部分衰老茶园很快恢复了生机,茶园树冠覆盖度都达到了85%以上,减轻了地表径流,起到了“三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