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生产――以苏州、松江、常州地区为例

佚名  2006-04-19

[摘要]本文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生产概况以及苏州、松江、常州地区的渔业地理分布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从渔船种类、大型船舶的形制、生产形态,河泊所的设置分布,渔业课税的征缴变化到渔户人口的数量变迁等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初步揭示了各个地域渔业生产的变迁。

[关键词]河泊所;鱼课;渔户;渔业;太湖

关于我国时期的渔业,以往学者已有涉及,出版有几部渔业通史著作。但就比例来看,李士豪、屈若骞先生所著《渔业史》[1] 和丛子明、李挺先生主编的《中国渔业史》[2] ,篇幅为近者多,论及明清以前历史时期的较少。日本中村治兵卫先生的《中国渔业史》[3] 堪称力作,但其论述时期始于唐而终于明。中国台北吴智和先生的《明代渔户与养殖事业》是一资料翔实,论证慎密的长篇论文[4] 。近年来又有海洋渔业专题著作面世[5] ,但关注淡水渔业者较少,专门论及某一区域的渔业生产者相对更少。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水域面积广泛,淡水渔业较为兴盛。笔者此前已有几篇文章讨论了明清时期两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及安庆地区等的渔业状况[6] ,本文拟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苏松常地区渔业的地理分布进行探讨。

一 太湖渔业生产概况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境内湖泊众多,面积广阔。明"直隶苏州府知府况钟言苏松嘉湖四府之地,其湖有六,曰太湖、傍山、杨城、昆承、沙湖、尚湖,广袤凡三千余里……"[7] 。太湖地区的渔业生产规模颇为可观,渔业经济在区域经济结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明人沈周有诗云:"吴江本泽国,渔户小成村。枫叶红秋屋,芦花白夜门。都无三姓住,漫可十家存。熟酒呼儿女,分鱼喧弟昆。不忧风雨横,惟惮水衡烦。鸥趂撑舟尾,蟹行穿屋根。怡然乐生聚,业外复何言。"[8] 诗文描写了太湖边上湖州府吴江县境美丽、恬淡的水乡渔村风光。

太湖上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类渔船,渔民"大概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衣粗食恶,以水面作生涯,与陆地居民了无争竞"[9] 。滨湖船户"以舟楫为艺,出入江湖动必以舟,故老稚皆善操舟,又能泅水"[10] 。该区域有众多专门从事渔业生产或相关行业的渔民船户人口,如太湖中有余山,一名徐侯山,岛上有"居民二百余家,无田,以舟辑为业,熟行湖湘";有漫山,"在长沙山西北三十里,居民百余家,以造篷为业"[11] 。

渔民以船为家,渔船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生活工具,四时放棹于五湖风浪、浩渺烟波之中。渔船有各种各样的形制和规模,有诗人多所吟咏的一叶扁舟或瓜皮小艇,也有形制巨大的六桅罛船。有的适宜于风平浪静时寒江垂钓,有的能在风浪大作时牵网作业。有的专放鱼鸭捕捉,有的专用声光诱捕。以下略举罛船、舴艋、哇船等几例说明。

罛船为内陆湖泊中形制最大的渔船,又名六桅船。《太湖备考》卷16《杂记》对其形制、制造、作业时间及地点等都有详细记载。其形制不知从何时始,太湖中的罛船形身长八丈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