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张作仁 顾育红 2008-11-11
【摘要】 目的:观察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8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同时植入囊袋张力环,随访3~10个月,测量视力,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所有病例术中顺利植入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视力较前提高,人工晶状体无偏心。结论:植入囊袋张力环是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的有效辅助手段,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囊袋张力环;人工晶状体
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不全脱位在临床上较为棘手,既往大切口囊内晶状体摘除或囊外摘除术,术后效果不甚理想。晶状体半脱位曾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禁忌证[1],近年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TR)的临床应用,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2005年2月~2006年10月我科对于晶状体半脱位合并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植入CTR,保留原有的囊袋,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取得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晶状体半脱位合并白内障患者8例(8眼),男6例(6眼),女2例(2眼);年龄30~84岁,平均52岁。其中外伤性白内障6例,老年性白内障1例,不明原因1例;晶状体脱位范围:<90°者3眼,90°~120°者4眼,150°者1眼;全部患者术前视力手动至0.1。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CTR为德国Morcher公司生产的聚甲基丙烯酸酯(PMMA)开放式。IOL:使用美国博士伦公司生产的硬片5枚,折叠式3枚。黏弹剂使用正大福瑞达爱维。
1.2 手术方法 作球后麻醉,上方或颞侧隧道切口,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后用撕囊镊行直径5.0~6.0 mm的连续环行撕囊,充分水分离。前房有玻璃体者,先作前房内玻璃体切除后再次注入充足的黏弹剂。对于软核先行超声乳化核,再植入CTR;硬核则先植入CTR,再进行超声乳化核,使用无齿植入镊将CTR一端经切口进入囊袋口达赤道部,顺时针轻推并旋转,使CTR进入囊袋与皮质之间,环的开口背向悬韧带断裂处。此时再进行超声乳化核或皮质吸除术,最后囊袋内植入IOL,1︰2卡米可林缩瞳。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中、后并发症,术后视力,1个月后应用美多丽P滴眼液充分扩大瞳孔,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随访时间3~10个月。
2 结 果
2.1 术中植入情况及并发症 8例患者术中顺利植入CTR,且位置居于囊袋近赤道部,环的开口背向悬韧带断裂处;4例玻璃体嵌入前房,行前段玻璃体切除。
2.2 术后视力 术后1个月视力0.1者1只眼,并伴视网膜挫伤;0.2~0.5者4眼;>0.5者3眼。
2.3 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 术后1个月用美多丽扩瞳后观察8眼CTR位于囊袋内,人工晶状体位正,无高眼压等并发症。
3 讨 论
长期以来,对于由于先天性、外伤性或医源性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断裂所致的晶状体半脱位合并白内障,尤其是脱位范围大于1/4象限患者,为防止白内障术后IOL偏心、脱位,往往采用大切口晶状体圈套或经睫状体扁平部晶状体切割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然后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或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内白内障摘除术切口大,玻璃体脱出多,角膜内皮损伤严重,术后黄斑水肿,脉络膜脱离发生率高。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可造成继发性青光眼,后房型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易发生倾斜、偏心导致高度散光[2]。
自Hara等1991年发明囊袋内张力环以来,目前CTR的制作材料及形状设计已趋向成熟,开放性PAMA囊袋张力环较封闭性囊袋张力环更具优越性。CTR的植入时机应根据情况而定:(1)连续环形撕囊后;(2)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后;(3)抽吸皮质后。植入原则是对于晶状体脱位范围大于1/4象限的患者,应尽早植入囊袋张力环,以避免晶状体悬韧带进一步损伤,减少玻璃体脱出。术中应充分水分离,采用低流量、低灌注、低吸力完成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并吸除皮质。
在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CTR植入的优点在于:增加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维持晶状体囊袋圆形轮廓,帮助恢复晶状体囊袋的正常生理位置;防止人工晶状体的移位偏心;减少玻璃体流失。另外,CTR的植入尚可拦截手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至后囊,减少后囊混浊的机会[3]。
CTR作为新型的白内障手术辅助工具具有许多优点,拓宽了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应用范围,适合临床应用。但CTR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很高的手术技巧,故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植入囊袋张力环之前,应先确定患者晶状体脱位后残留的悬韧带是否可以承受前囊膜环行撕囊术,>180°脱位几乎不能完成撕囊及其后的操作,因此术前充分散瞳了解晶状体脱位程度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前囊膜撕囊不完整应视为手术禁忌。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 眼科全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41-1543,1639-1665. [2] 张红兵,赵燕麟,张军军,朱秀萍. 晶状体后脱位42例临床分析[J]. 眼科新进展, 2005,25(4):386. [3] 王丽娜,王 军. 囊袋张力环抑制后囊膜混浊的研究进展[J]. 国际眼科纵览, 2006,30(4):2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