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7例报告
唐秀锦 2011-08-31
【摘要】目的 评价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对1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优级: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13例。良好:运动功能明显改善3例。尚可:生活自理,运动功能部分受限1例。优良率 94.12%。结论 颈前入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对脊髓及神经根减压彻底,创伤小易操作,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颈椎 颈椎间盘突出症
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脊柱外科的诊断以来, 颈椎间盘突出症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为急性、慢性颈脊髓和(或)神经根压迫症状。我科从2006年开始经颈前入路行颈椎间盘切除17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32-61岁,平均42.5岁。病程 1个月-2年,平均4个月。
1.2临床表现
急性发病者伤后即可出现颈神经根或颈髓压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组11例的表现有单侧或双侧的上肢及手部放射性疼痛、麻木或无力,下肢步态不稳,其中 2 例重症者站立困难易跌倒,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4例慢性发病者早期症状多为颈痛、肩背痛和(或)向上肢放射痛麻木或无力。均有颈后伸痛和颈椎活动受限。
1.3影像检查
x线颈椎平片表现为颈椎退变较局限,1-2个椎体间隙变窄,颈椎变直或生理性前凸变小及消失。动态平片部分显示节段不稳。CT扫描及 MRI 17例中单节段突出12例,2节段突出的5例。C3-4、C4-5 二节段突出3例;C4-5、C5-6 突出 10例,C5-6、C6-7突出4例。MRI在T1加权像上根据椎间盘突出的方向中央型10例,后外侧型7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均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经神经系统检查和物理检查脊髓压迫症8例,脊髓神经根压迫症4例,单纯神经根压迫症5例。
1.4治疗方法
17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而选择手术治疗。采用颈丛麻醉,环锯法经颈前入路切除突出节段椎间盘及上下相邻椎体的软骨和部分骨质,后方可直达后纵韧带或硬膜囊,清除或刮除减压范围内的碎骨和椎间盘组织。本组除3例同时切除两个椎间盘外,其余均切除1个椎间盘,切取自体髂骨,嵌入椎体间减压的骨窗内。
1.5治疗结果
随访 8个月-4 年,平均2年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物理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17例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随访结果无1例加重,参考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测评标准。优级: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14例。良好:运动功能明显改善2例。尚可:生活自理,运动功能部分受限1例。优良率 94.12%。
2 讨论
2.1手术适应证
颈髓和神经根等压迫症状体征经保守治疗无效,影像学证实颈椎间盘突出;原有颈椎间盘突出病人外伤或无明显诱因症状突然加重者;应排除颈髓肿瘤、颅底畸形和侧索硬化症等。对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如病程过长,四肢有广泛性肌萎缩或长时间瘫痪,T2加权MRI显示脊髓受压局部呈异常高信号区,提示脊髓变性,手术选择应慎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者 T2 加权 MRI 局部呈异常高信号区往往提示颈髓水肿,应急诊手术治疗。颈前入路手术适应于单或双节段突出症,可直接解除脊髓神经致压物。Martins [1]主张作单纯髓核摘除不植骨。Yamamoto[2]认为对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也可作髓核摘除后植骨融合。Herkowitz [3]认为应将整个椎间盘切除后植骨融合,不仅解除了颈髓神经根压迫,稳定了病变节段。本组14例单节段和3例双节段突出采用前路环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2.2颈前入路手术并发症预防
(1)喉返、喉上神经损伤:术中无须探查分离喉上、喉返神经,拉钩勿持续强力牵拉。术中不必结扎甲状腺血管,显露上下位颈椎时只须将神经血管牵开。(2)脊髓、神经根损伤:术中体位切忌过伸,严禁强烈震荡。环锯旋进时不可过深或偏斜。刮匙或咬骨钳去除椎间盘、椎体后缘骨质时不可用力后压。植骨块不能击入过深。(3)移植骨块脱落:植骨块的外径应较开窗区大1mm。(4)颈深部血肿:术后置引流管,其头段达椎前。减压彻底是疗效之关键因素。须明确突出方向、范围,对后外、后上、后下方突出应从不同方向括除或潜式减压[4],去除一切软性、硬性致压物。向外潜式减压至钩椎关节处止,不宜太深,以防损伤神经根和椎动脉。仔细观察后纵韧带有无裂口,判断有无髓核突入或游离于硬膜外间隙。
2.3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表现与手术有关的问题
目前磁共振成像对颈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和影像观察可清楚显示,应作为首选辅助检查手段。其缺点是对骨性组织显示较软组织欠清晰, 为此临床病人也应结合 X 线平片和 CT 扫描的综合检查, 做出较正确的判断。
颈椎间盘突出症在 MRI 的T1加权像横断面上,根据突出之间盘组织相应椎间隙或椎体后缘水平横向移位的方向, 分为中央型及后外侧型突出。T1加权像矢状断面止,根据突出间盘组织相应间隙水平或椎体后缘向头、尾端移位分为 I ~ IV型[5]。因此在采用手术疗法时,尤其是对干 II型和 III型的病例要注意上下移位椎间盘组织的消除,不至于残留在椎管内, 以达到准确无误和彻底减压之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Yamamoto I,Ikeda,Shibuya N,et al. Clinical long- term resultsof anteriordiscectomywithout inerbody fusionforcervicaldscdisease[J]. Spine,1991,16(3):272.
[2] HerkowitzHN,KurzLI, Overholt DP. Surgi mcalanagement ofcervi-cal soft disc hemiation. A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terrrio and pos-teriorapproach[J]. Spine, 1990,15(10) :1026.
[3] 赵定麟.颈椎伤病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332.
[4] Herkowitz HN, Kurz LI, Overholt DP.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soft disc herniation. A comparison betu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 Spine 1990; 15(10) : 1026.
[5] 王少波,素软林,党耕可.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及临床意义.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3(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