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颌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
彭莲 庄亚楠 王雪岩 2012-09-16
【关键词】 正颌外科
关键词: 正颌外科;手术;护理配合
0 引言
现代正颌外科的治疗目的,首先是恢复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其次是调整畸形容貌使之和谐、匀称.即通过正颌外科手段塑造容貌美、生理功能正常的颌面形象.正颌外科手术需要医生有过硬手术技巧和审美艺术,并在护理人员的精心配合下才能使手术顺利的达到预期目的,使患者满意并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院1998-09/2000-09正颌外科手术患者34例,年龄15~28岁.其中上颌骨Lefort I型截骨术10例,Lefort II型截骨术6例,Lefort I+Lefort II截骨术4例.下颌骨下颌前突6例,下颌后缩畸形4例,下颌偏斜畸形4例.
2 术前护理及术中配合
2.1 术前护理 ①患者准备:此类患者要求高,手术难度大,术前与患者及其亲属作一次细心诚恳的谈话,告之畸形所在部位,将做什么样的手术,手术将如何改变患者的牙-颌面状态,使之恢复或接近正常.在交谈中还需告诉患者术前、术后将会遇到的问题和不适.如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需要在全麻下插管;术前放置导尿管.由于气管内插管术后会有咽喉疼痛;鼻粘膜水肿或鼻腔内积血造成鼻呼吸不畅;颌面部会有一定程度的肿胀.还应向患者强调术后需数周至数月颌间结扎.术前由参加手术的洗手和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视,内容包括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与患者进行心里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其对手术的顾虑并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同时简要介绍手术室的环境,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有关正颌外科的手术方法及优缺点,并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告诉患者术中需要配合的有关事项等,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②手术器械及仪器准备:常规手术包括固定器械各一套,正颌外科特殊器械如升支外侧拉钩、升支前缘拉钩、深部拉钩、反拉钩、口角拉钩、颏部拉钩、板间劈开器、上颌骨复位钳、各种薄骨刀等术前高压灭菌消毒.美国产Stryker机器一台,导线一根,电钻、电锯手机,各种钻头、磨头、锯片数个,多功能电刀,纤维光源,术前用甲醛80mL・m-3 加高锰酸钾40g・m-3 熏蒸12h消毒[1] .如需连台手术,则用灭菌王溶液浸泡30min,使用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免刺激组织. 2.2 术中配合 ①巡回护士的配合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严格查对,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术前用药及过敏史.准确掌握患者局部情况及全身情况,测血压、脉膊、呼吸;追问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疾病等,查看化验结果,出凝血时间、血象、血型,确保无误后,建立静脉通道,一般采用静脉留置针18号或20号.协助麻醉师进行气管插管,麻醉效果满意后,取平卧位,肩下垫圆枕,固定双手、双腿,把床调至合适高度,以利施术者手术操作.高频电刀导线,Stryker机导线,纤维光源导线正确连结,确保电源无故障,调节好电源功率;②洗手护士的配合洗手护士术前应了解手术方案,提前15min洗手上台,整理好手术台,检查手术用物及性能,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如果是浸泡的器械,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3遍方可使用.熟悉手术步骤,手术开始后,要精力集中,熟练地传递各种器械,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 讨论
3.1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有些患者术后不可能与正常人完全一样,术前医生可通过头影预测性描绘侧面轮廓或计算机预测患者术后容貌,使患者知道自己术后的效果.有些患者期望值太高,因此,术前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免术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2 准备好各种手术物品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正颌外科手术难度大,要求高,手术器械要求更高,尤其是一些正颌外科器械,手术前必须把各种拉钩、各种剥离器准备好.检查各种仪器的性能,必须保持良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的痛苦.
3.3 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正颌外科手术的必要条件 正颌外科手术比较复杂,有的患者需要在手术前正畸,有的需要在手术中正畸,因此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如单纯的牙性错颌畸形可以通过正畸治疗矫正.对于骨性的牙颌畸形,则需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前、术后辅以正畸治疗
[2] .
3.4 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要使正颌外科手术获得成功,医务人员必须有周密的手术方案,过硬的医疗技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精神.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手术方案,了解手术步骤,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熟练传递手术器械,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才能使手术成功.
参考文献:
[1]Hu J,Yin FS.Orthognathic surgery and tempromanclibular joint [J].Kuoqiang Hemian Waike Zazhi(Chin 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9;9(1):57-58.
[2]Cheng YF,Zhuang CE.Nursing of transurethral prostatectomy [J].Shiyong Huli Zazhi(J Pract Nurs),2000;16(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