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床位分类管理制度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秦素萍 赵海滨 2012-05-05
随着近些年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状愈演愈烈,中央政府及时调整卫生政策,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作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交汇点。2006年2 月21 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1],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山东省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发展任务和重要举措中明确指出,要重点推进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管理,通过细化和完善治疗、康复、护理等各类床位的资源配置、效率考核、质量监管等标准,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互补,引导患者合理分流,提高卫生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床位分类管理措施拟将所有床位按照服务功能分类,其中康复护理床位是老年患者、急性病恢复期患者及慢性病患者康复的主要场所,主要存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有重要关系。床位分类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关系紧密,其康复护理性床位的建立有赖于社区卫生机构的支持,而与治疗床位之间转诊的顺畅也有赖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间双向转诊制度的运行。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床位分类管理
由政府主导建立分工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根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划分床位类别,合理利用不同定位医疗机构的资源,主要将床位划分为治疗性床位、康复护理性床位、其他类床位。
1.2 治疗性床位
主要收治疾病急性发作期、危重期及疑难重症患者,主要指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甲等医院、专科医院床位。
1.3 康复护理性床位
主要收治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符合治疗床位出院指征,但需进一步康复治疗与护理的患者;诊断明确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各种肿瘤患者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老年护理患者等。主要指二级乙等医院、老年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床位。
1.4 其他类床位
主要指疗养院、麻风病院等少数特殊医疗机构床位。
1.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2]
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 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糖尿病,精神疾病等,一般无传染性。
2 国内外床位分类管理现状
我国国内目前还没有对床位进行分类管理的先例,主要分类方法是对医院进行分类,常用3 种分类方法[3]。按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可以分为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按收治范围可以分为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根据经营性质可以分为营利性医院或非营利性医院,其中第三种分类方法决定了医院的运行目标。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4],提出将我国的医疗机构根据其经营性质分为非营利性和盈利性两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5]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不能用于投资者的回报,只能用于自身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营回报的医疗机构。他们二者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收支结余是否用于投资者回报。但是从实践上看,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后,公立医院并未因其“非营利”的性质使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6],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也未能得到建立,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际上是真正的营利者。因此,根据经营性质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并没有实现降低医药费用和有效分流患者的初衷,必须探寻新的规划配置方法。
国外多数国家没有明确的床位分类措施,其医院分类按照治疗疾病的性质来区分,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治疗急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收治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将患者分类进行管理[7-9]。我国目前的就医模式还是患者自主选择就诊机构,导致大量患者无论疾病轻重都涌向了大医院,没有形成合理的分流。多数发达国家居民的就医模式倾向于社区首诊制度(The system of the first treatment in the community)[10],即居民在患病需就诊时必须接受家庭医生(或称全科医生)首诊,除非是急诊,如果寻求专科医生的服务,必须要经过家庭医生的转诊,避免了患者自主选择医疗机构的盲目性,真正体现了医疗机构分类的意义。这样分类患者的就诊模式究其本质实际上是对疾病进行了分类,即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
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急诊和住院病房是治疗急性病所用,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治疗慢性病、急性期后需继续康复疾病或长期需照顾的慢性病的场所。社区首诊制度减少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及时、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但由于社区首诊制对硬件设施和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均高,不能一蹴而就,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比较困难。
日本由于老龄社会的到来和疾病谱的变化导致老龄患者急剧增多,住院天数延长,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为此,日本在2001 年进行的第四次医疗法修改中对医院病床分类进行了修改,明确地将病床分为以急性期疾病为主的“一般病床”和以慢性期疾病为主的“疗养病床”,以及精神、结核、传染病床[11]。我国目前的卫生服务需求与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尤以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但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是目前全球最快的,自2000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12]。上海作为我国最早(1979 年)进入老龄社会的城市[13],其卫生服务的压力与需求可想而知,病床分类的经验值得借鉴。急性期医疗和慢性期医疗有很大的区别,前者以治疗的质量为重点,应强加人力资源的配置,集中强化治疗、专门治疗;后者以治愈后的生活质量为重点,以康复治疗和长期疗养为主,尽可能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分类管理方法必将缩短治疗性床位的平均住院日,增加床位周转率,同时是慢性比格恢复和急性病的康复期治疗更趋向集中化,便于管理和协调。 3 床位分类管理制度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启动病床分类管理,将使部分区县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贴近百姓和患者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术后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综合服务;使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更好地服务于疑难杂症患者,发挥资源技术优势,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护理人员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直接为患者进行服务的医务人员,在实施床位分类管理后工作内容有所集中,将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根据床位性质的划分,不同的医疗机构将承担不同的医疗任务,其工作人员将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作为治疗性床位机构的护理人员,由于其服务对象集中于急危重症患者,必将对其专科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极好的应变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工作带有强烈的专科性质[14]。康复护理床位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将主要服务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及术后康复等患者,其工作性质更倾向于社区护士[15],不仅要掌握常规护理技术,更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广博的医学知识,善于引导患者坚持长期治疗,擅长健康宣教。《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16]中明确指出要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将分步骤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提高社区护士队伍的业务素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力发挥护理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要的多样化护理服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的护理教育以培养通科护理人才为主,尚无专科护理教育和社区护理教育模式[17]。我国在上世纪90 年代左右有专家提出培养专科护士的观点,进入21 世纪后,专科护士逐渐出现,比较成熟的有造口护士和ICU护士[18]。截止到目前,我国还没有直接从学校培养的社区护士,他们多是经过岗位培训后持证上岗的[19]。由此可见专科护理和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机制均有待完善和发展。两类人才的培养能否满足其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护理技术的发展能否与不断更新的医疗技术同步,也是所有护理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
毋庸置疑,床位分类管理制度将会给护理工作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它能否彻底缓解三级医院就诊的压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既和医疗、护理的技术发展相关,也与各类制度、法律关系密切,该制度的运行需要多方单位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1] 陕黎明.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
[2] 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3] 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问答》编委会.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问答[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5]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等.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20(8):3-4.
[6] 杨彪.我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12):31-32.
[7] 卢祖洵,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 侯建林,雷海潮,董竹敏,等.美国的医院分类体系及发展特征[J].中国卫生经济,2001,20(5):34-36.
[9] 朱毅.美国医疗机构分类及医疗保险浅探[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8):763-766.
[10] 马亚楠,刘洁,何钦成.社区首诊制实施途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532-1533.
[11] 孟开.从日本第四次以疗法的修改看医院病床分类[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3):120-126.
[12] 中国老龄化速度全球最快本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EB/OL].http://www. cpirc.org. cn/news/.htm 2004/10/22.
[13] 毛军奇,秦绳缪,韩敏燕.社区老年护理院工作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1,4(11):898-89.
[14] 郭燕红.论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4,4(8):19-20.
[15] 社区护理,朝阳事业—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谈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 7(12):23-24.
[16]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3-7.
[17] 王晓杰,沈宁.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2):8-1.
[18] 李秀华,高敏,郭敬霞,等.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8-12.
[19] 郭庆平,邓端姣.培养全科护士,发展社区护理[J].家庭护士,2008,6(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