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抗感冒药毒副作用与酒精的关系
王生俊 2011-04-21
【摘要】 由于抗感冒药多复方OTC制剂,使用广泛,如不合理用药,也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服用药期间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更导致严重的肝肾毒性。
【关键词】 抗感冒药 合理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 酒精 毒副作用
最近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2期) 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维C银翘片的安全性问题,提到了扑热息痛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热、肝肾功能损害以及严重过敏反应等。同时建议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不得同时服用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
抗感冒药是临床医师最常用的药物,更多的人自行选择抗感冒药,目前市售的抗感冒药品种繁多,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物目录中,有近百种抗感冒药或解热镇痛药中均含扑热息痛,国家医保目录2009版西药部分198号“缓解感冒症状的复方OTC制剂”92个非处方品中有50多个含扑热息痛,如老百姓熟悉的感康,快克,速效伤风胶囊,泰诺、泰诺林、百服宁、散利痛、康必得、白加黑等等,中成药含扑热息痛的也很多,如感冒冲剂,维C银翘片等,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些中成药的药名看,是无法知道含扑热息痛的,因此在中西医治疗中重复使用,尤其患者自购药时重复使用。如何指导患者选择抗感冒药,提高抗感冒药的疗效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这是医务工作者必需认真关注的一件事情。
抗感冒药合理使用的基础是了解感冒、了解抗感冒药。而抗感冒药合理使用的原则包括药物选择、剂量用法、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确定疗程等。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若能充分休息,注意保暖,饮食清淡及多喝水,即使不用药,几天之后症状也会自行减轻或消失。另外,抗感冒药只起到对症治疗作用,不可能消除病因,即使抗病毒药也难以有效控制感冒病毒。所以,服用抗感冒药一定要谨慎,避免多种药物混用,防止将同类或相似药物重叠使用,以保障用药安全,谨慎正确使用抗感冒药。
感冒作为一种上呼吸道急性感染常见病,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一般7d左右患者多会自行康复。目前并没有可以有效治疗感冒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提高免疫力产生抗体来消灭病毒。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呼吸道症状,即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喉部不适、乏力等。抗感冒药大多数是非处方药,这类药品种类繁多,配方也极其多,由于医生难以记清及区分导致病人重复用药。
OTC药大多用商品名,不用品牌的抗感冒药大多为复方制剂,其主要成分大多是相同的,患者错误地认为商品名不同就是不同的药物,因此在连续服用不同商品名,但含有相同成分药物时会导致药物超量服用,就有中毒的可能性,在患者自用OTC药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
虽然药品名称不同,但药物组成类似,药物作用大同小异。他们多是复合制剂,所含成分不外乎解热镇痛药抗病毒及辅助成分,主要是对乙酰氨基酚,其他如布洛芬,金刚烷胺,VC,扑尔敏,人工牛黄等。 服药期间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人太多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迅速吸收,全身组织分布良好,并可渗入胎盘和组织,其蛋白结合率低,90-95%在肝脏代谢,首先应,与葡萄糖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为稳定的无毒的水溶性化合物,由尿排出,另一部分肝脏进行Ⅰ项反应,主要在肝微粒体酶CYP2E1其次为CYP2A6,CYP3A4等催化下,氧化成对乙酰氨基苯二酚和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此代谢物具有剧烈的肝肾毒性,在服用推荐计量的扑热息痛时,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不紧生成数量少,且迅速与体内的谷胱甘肽及胱氨酸结合成水溶性无毒化合物由尿排除,
1.超剂量或长期连续用药,则因代谢产生的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数量多,不能被体内有限的谷胱甘肽及胱氨酸结合,而导致严重的肝肾毒性,
2.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因乙醇是药酶诱导剂,可使肝药酶主要是CYP2E1数量增多活性增加,致使扑热息痛的代谢Ⅰ项反应大增,也就使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大量产生,导致更多的毒性代谢产物,谷胱甘肽耗竭,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便与肝细胞的高分子共价结合导致肝细胞坏死。
3.扑热息痛与其他肝药酶诱导剂(尤其是巴比妥类或抗惊厥药)同时服用,发生肝脏毒性的危险更高,药品分类管理后,病人根据感冒症状自我选取药物的机会增加,按广告宣传去药店自购和点名开药所占比例提高,尽管OTC药“安全、有效、稳定、方便”,但在广告宣传中指明的药品特点和适应证是从药品功能方面介绍的,并不适应每位患者,重点突出药物特点和疗效,目的是吸引患者,对ADR则避重就轻。再则药物虽有说明书,但我国国民群体文化程度还不够高,能完全读懂并理解药品说明书的人为数不多。错误地认为服用同类药物,多一种药会使疗效增加,缩短病程,而对解热镇痛药所产生的严重ADR了解甚少,片面地认为OTC药不会或很少有ADR。因抗感冒药的组方多有相同成分,在选用药物时,应首先了解其药物组成,避免同类药合用及长期应用,更不能超剂量服用。
结论
建议严格按说明书用药,避免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有些品种可改为处方药或在药师指导下服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第1版1336页.
[2]张华年.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研究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年第10期1284.
[3]钱燕,陈成伟.提高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认识.《肝脏》2006年第11卷第1期.
[4]金有豫主编.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8.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