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未知  2008-07-14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失业,经济全球化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看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经济规律,只有如此才能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二、涉及的马克思主义正经经济学中的理论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一)失业,就业问题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之下,艰难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劳动力开始大量的成为商品,很多没有土地的人开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中国的资本家也是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致富的,资本主义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为不变资本,一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和剥削。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的剩余价值,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亦如此。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在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资本主义走到了尽头。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剥削问题。纸币本身没有实际价值,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使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引导更加有力有效。

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先后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强有力的推动措施,从而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引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新生产工艺、新生产理念的引进对激活全国经济有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人员愈来愈成为主要劳动者,电子计算机和监制的自动化机械体系日益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合成材料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 当今社会出现高失业这一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应客观的面对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庞大的失业队伍存在,这支失业大军会有利地促进社会发展,当有新兴行业时它们会马上进入其中促进新兴行业发展,失业大军本身的地位,亦会激发非失业者的工作态度促进社会生产。当然事物总有两面,如果失业大军过于庞大,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失业者的人生引导等,如处理不当会起社会动荡,所以正确的处理失业者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从总体上讲,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率的经济平台,并带来了资金、现代管理经验和技术(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扶强抑弱”性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在应对发达国家所倡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应理性对待并采取适当对策以抑制其消极因素。

4、完善市场信用和道德建设 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而信用建设是社会的保证,是决定金融体系是否健康的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大量的事实证明,健全的信用体系不但可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实现扩张和繁荣,也是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必须以信用和道德为基础。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政府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体制建设和结构建设(如政企分开、中介独立等)三个方面的信用建设,而这首先将要求政府从制度上先行根除“上游”的“信用缺失”,杜绝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清楚地表明,真正的经济全球化只是人们的一个理想,很美好却也很遥远。不管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信息和知识的普及所带来的利益多么巨大,我们都必须认识到作为全球化的动力——超级竞争促成了“胜者通吃”的局面。在缺乏公平和公正的背景下,要真正实现经济全球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家应清醒地估计局势,积极地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正确地做出应对策略,在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保持自己经济的独立性,并力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 徐元旦.全球化热点问题聚焦[M].学林出版社,2001.6

[3] Jomok.Sundaram.全球化挑战发展中国家经济[J].国际经济评论,2001.7

[4] 王华清. 政治经济学原理 [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6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