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国际经济合作离不开本土文化

刘凤祥  2008-12-13

[摘要] 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探索中, 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天人一理,动态平衡,相关互补和包容并存。 这些思想揭示了世界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国际经济合作与本土文化反映着这一客观规律发展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反映事物发展相对独立性, 另一方面又反映事物发展相对统一性, 两者相辅相成。面对国际经济合作中单一化的经济垄断, 本文倡导国际经济合作与本土文化相关互补, 并以本土文化论为理论依据, 力图把这一研究与中国的阴阳哲学相结合, 弘扬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

[关键词] 国际经济合作 本土文化 多元文化 和谐社会

“纯经济论”在通向一条局限之路。经济霸权主义,种族歧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甚至信仰的垄断正在反映商品经济的特性, 并日益加深人类生存空间的矛盾、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然而, 我们隐约可见另外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其发展态势不可逆转,这一极力量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 文化生产力是经济科学的灵魂。各民族多元文化正在形成人类的共识, 并孕育着一个社会经济共同繁荣的文明世界。合作经济、互助经济, 个体经济, 微型信贷经济甚至异货贸易经济一直扮演着平衡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角色。一个和谐的全球化世界正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扶持被遗忘的弱者群体, 弘扬着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

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众多的国家、民族所构成,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文化资源,面对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而用一种垄断文化取而代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只能寓于各民族多元文化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能用单一的商品价值观来衡量。面对一个充满矛盾加剧的世界:战争、地区冲突、社会犯罪、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异,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伦理与文化多元性正在打破单一的垄断经济理念。我们在此分析的方法论完全针对“纯经济论”而强化对人文科学的理解。“我们方法论的共性是借助于被淡忘的人文科学,即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交际人种志学和语言学”。吉尔特 贺佛思德(Geert HOFSTEDE)同样主张与多种价值体系相结合的文化模式,反对 “唯经济论 ” 的模糊性,等级制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经济学界在南北合作的最新理念中强调经济的发展应重视人文科学,哈桑 扎乌尔(Hassan ZAOUAL)批判国际经济合作及地方分权合作中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单一市场经济模式,他在“经济发展信仰论”中第一次提出“本土文化论”,强调经济科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面对单一的先天性畸形的商品经济,“本土文化论”明确提出经济机制的多元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泉。

建立在纯市场经济机制与自然选择法则上的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只考虑全球性商业行为的存在与发展。新古典主义结构理论即便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平衡,然而,尚未摆脱“总平衡机制范畴”的局限性。根据总平衡理论的定义,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概念认为各种行政机构必须服从自然法则,该理论以五项原则为依据:“即价格的弹性(不含心理因素);经济行为的理性(不含人类学因素);不考虑经济行为的时间性(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考虑平衡与失衡间的联系(地理环境);货币地位中立性(不含文化因素)”。这种完全市场化的总平衡机制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因为它同样是“纯经济论”的翻版,以不断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危机周期性循环,最终形成社会的失衡发展。从这一角度考虑,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研究与人类社会共同信仰的建立将形成另一个经济平衡的砝码,规范并支配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正如克尼 罗兰(Granier ROLAND)所说:“文化发展是实现市场繁荣和文明社会的最佳途径”。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豆制品,而欧洲人喜欢奶制品,对两种产品的亲疏只能反映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各异。作为民族的文化信仰,奶牛在印度被视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加以保护,而在法国奶牛的研究与开发是因为它具有经济和食用价值。为什么穆斯林女性喜欢头带面纱,而西方女性喜欢身穿裙子,女性穿戴方式上的各异只能反映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现象。尽管民族信仰与风俗习惯上的差别,任何一方对另一方都不能构成威胁,那么,矛盾究竟来之何处呢?我们当今社会难道不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国际合作中的危机不仅反映不同民族间在语言、历史和地源政治方面的差异,更主要地反映在不同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民族文化宝贵财富的一部分是否加以保护。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往往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而亚洲人善于运用宏观的视野思考和处理问题。在东西方的教育体制里都用学分来表示学生的成绩,东方人用百级分表示满分,而西方人则用二十分表示满分。另外,当您在法国市场采购商品和在中国市场采购商品时,不难发现法国人的找零方式采用逐一累计方式,而中国人找零方式则采用一次性的叠加方式。中国哲学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同其他国家一样,具有潜在性、滞后性和整体性,为此,中国人传统的经济思维不仅表现在传统的阴阳平衡理念,而且也包含着人道主义的伦理因素。北大人文与地源学教授胡兆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入市场经济里,他主张:“仁爱应面向所有消费者;道德应体现产品质量;诚信应考虑双方利益。生财应考虑协调合作”。“孔家思想的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与伦理道德上,孔子的以德治天下在外国人眼里,精神的力量就象北斗星一样,它有自己的定位,其它行星围绕着它旋转”。阿里思多德(ARISTOTE)说:“道德不从属于大自然,但也从不与大自然对立”。马克思 卡党马克(Max KALTENMARK)认为:“中国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总是位于伦理道德与治理艺术,哲学的思维主要在于人文科学,附以微量的玄学思变,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人文科学在中国从来都未与大自然分开过,显然,人类是动物界最聪明的群体,他的存在与自然界万物息息相关。如果说中国人受道教影响这一事实,其它思想流派则强调自然秩序的神秘关系,或者说人们能够与大自然保持直接联系”。中国人相信灿烂的民族文化,即文化与伦理价值是经济合作的灵魂。不能肯定在中国仍然存在孔子的社会结构,历史的发展已将这种社会结构淡忘,尽管某种儒家学说一直在渗透着这种精神面貌。中国人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知识界的某种激进化削弱了这种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儒家学说是开拓未来之必须。海外华人传播着民族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儒家学说一直扮演着民族文化的理想角色,它的文化价值可以和马克思理论相提并论。它也能在家庭、社会和经济范围内形成一个文化根基。尊崇伦理道德不能被否认”。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经济合作在中国人眼里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合作是建立友谊的过程,即便合作终止,友谊长常在。子贡问怎样实行仁道,孔子说:“工匠要想完成他的工作,一定要使他的工具锋利。我们居住在一个国家,就尊敬那些大夫中的贤人,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论语 XV-9)。

诚然,人们需要相互了解,合作其间双方组织的参观、旅游、饮食、娱乐是不可缺少的。 除此之外,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空间的距离、语言的障碍同样需要相互理解。相反,“纯经济论”则主张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合作完全变成供需关系,利润高于一切。

经济合作无论是涉内还是涉外,文化交流是形成共同信仰与认知的前提条件。“人类从不缺少文化理念,他们使用那些改变事物形象的棱镜,在看待其他社会时也只能通过这些棱镜直观”。我们引用的上述佐证无一不说明民族文化的差异,且不说某种社会现象的善与恶,各民族文化在其跨文化交际中都有自身的价值。但是,强权政治却藐视不同民族文化共荣与多元性,超级大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干预是对该国民族文化的践踏,导致社会的贫穷。军事干预的目的不在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与民主,而在于寻求经济与战略出路。

以合作为主题的文化交流首先应尊重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这才是当代社会真正的人权。藐视一个主权国家的民族文化,谈世界政治民主毫无意义。目前,国家间、地区间发展的各种经济合作以公认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共同富裕与平衡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埃雷克 拜耶(eric baye)和万桑 拜尔岱(vincent berthet)在分析中国与欧盟合作时指出 :“有谁对中国和他的民族文化了如指掌,有谁了解中国决策者的姓名,我们只知道法国、美国总统的名字。如今,在这个拥有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度里,大城市与法国巴黎的航运胜过以往罗马与柏林,但是,大多数欧洲人依然用一种简单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看中国”。他认为欧盟同中国的合作缺乏文化的交流与相互了解。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只要相互包容、理解,外交、投资及人权分歧都能迎刃而解,外交应容许媒体和非官方组织发挥作用。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为众多国际间合作提供了广泛的领域,本土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理解、包容的必要条件,人类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根文化与本土环境,离不开历史的、政治的和社会的认知体系。人类社会的文化差异不应该构成共同伦理认知的障碍。“文化交流比起简单的政治和经济干预更具有生命力,文化的认可是维护一个国家安定团结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反对战争、消灭贫穷、维护世界和平与生态平衡应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伦理认知。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有权利分享人类社会规范的伦理文化,文化交际从这里开始,经济科学才具有生命力。“宇宙的核心是建立神圣的和谐社会,人类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在于相互包容与共存,既完美的融合,普遍的善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