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结果

佚名  2006-01-17

摘要: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点。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区域内的国际分工寻求扩大经济合作,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与“10+1”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开始步入体制化发展的新阶段。应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东亚区域经济合作;“10+3”;“10+1”

一、经济全球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反映在多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全球化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强化了世界市场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2)这种外部市场力量的过于强大、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地区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拉长(经济扩张期拉长)和同步趋势的出现,使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成为必然,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上升,同时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能力不断减弱。(3)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推动的,所以大国经济形势对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同样,经济大国对于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4)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化的加速发展,使得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自成体系,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提高,演变成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对一国或地区经济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提高。(5)由于进步、新经济的带动以及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经济增长基础扩大,质量提高,各国、各地区经济抵御危机的能力也在提高,他们在承受打击后或从经济危机中走出后恢复增长的能力进一步加强。(6)由于各个地区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面临的地区经济形势不同,各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合作方式也存在着巨大差别。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我们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场的分割首先是主权的分割。当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使国内市场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需要“国际惯例”和一定范围内的“制度性安排”为国际商务活动提供便利,由于地区性安排较之多边安排协商范围较小,更易实践,也更易成功,所以区域经济合作广受欢迎,并得到加速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过程是由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在的世界经济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两种趋向:(1)由区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导致的事实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不是由政府领导的,而它恰恰是经济全球化复杂的、多层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是由跨国公司生产、贸易与投资行为形成的,而这个网络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区域安排性质的,而且首先是区域安排性质的(世界上大的跨国公司无不把抢占世界主要区域市场作为自己全球战略实施步骤中最主要的部分,几乎各个大的跨国公司都设有区域总部,管理和实施区域经营战略);(2)由国家间贸易、投资自由化协定以及其他方式的经济合作而产生的具有一定强制性制度安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由政府倡导、组织,并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确立发展目标、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并逐步有计划地推动和完成的。因此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企业和民间推动下不断发展和深化、由政府行为予以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3.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并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特别是由政府间自由贸易协定推动的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在加强。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国对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核心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分工,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为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条件。地区内各国实施经济一体化措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使各有关国家享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利益,而且可以通过创造稳定的区域市场环境,提升区域经济吸引跨国投资的能力,保持区域内各国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

4.显然,经济全球化是比区域经济一体化更为强大的一种具有结构性特征的趋势。因为,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能够造就吸引企业投资环境的基础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世界市场经济的主体一跨国公司的行为和意愿是决定市场走向和市场结构变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影响乃至可以成为改变许多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力量。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已经成为刺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目前区域经济更加注重内部合作的趋势是区域内国家应对全球化的一种战略调整,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要求的一种区域性体制安排。

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后者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建立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的基础上。但是,尽管其发展动力和实施途径不同,最终都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个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为企业创造更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范围内的商务活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相辅相成,可以实现两种潮流互动,共同发展。

6.目前的国际经济合作在双边、地区和多边这三个层次上并行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单个国家在应对国际竞争中实施经济措施的效果减弱,需要新的应对力量,所以地区合作和多边合作受到普遍的重视。况且,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已成为富有成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使区域内有关国家得以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为自身的经济发展谋取利益,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因此,目前的区域经济合作异常活跃。对于国家而言,参加地区经济合作已经成为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三、东亚区域合作:步入体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近年来,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迅速,展现勃勃生机。虽然各国对地区经济合作的模式和进程还在协商和探讨之中,但合作的愿望空前强烈,已经开始进入制度性安排和日程安排的阶段,这为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2000年11月,第四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即“10+3”会议,去掉了“非正式”一词,表明“10+3”模式正在走向制度化的轨道,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10+3”货币互换协议已经顺利达成,东亚合作前景看好。此外,在“10+3”框架下,还建立了不定期的“10+3”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和外交部长会晤机制。与此同时,在东盟与(即“10+1”)会议上,中国提出,中国入世后经济将更加开放,这对东盟国家是有利的。在打破东盟国家对“中国威胁论”疑虑的前提下,中国提出,从长远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进一步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提议立即引起广泛反响并引起东盟国家的认真对待。此后,经过2001年6月博鳌中国一东盟高官会议、2001年9月的东盟一中国经济部长会议以及2001年11月的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双方逐步就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2002年4月,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

“10+3”模式和“10+1”模式的初步形成和建设,标志着在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向着制度化、体制化的有利方向发展。长期以来,与世界经济中各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相比,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两点:一是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上的歧见和经济上的差异太大,难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达成一致意见;二是缺乏地区经济大国的积极推动,特别是日本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度一直不积极。目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出现良好的转机,动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警醒了东盟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东亚国家看到,过度金融投机带来的金融风险是任何单个国家都难以防范和抗拒的,多边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是万能和总是友善的,所以需要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以增强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金融危机后东盟各国的经济表现差强人意,东亚经济重心进一步北移,东盟经济的表现不如中、日、韩三国。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东亚地区经济重心北移的情况下不考虑中、日、韩的加盟是不合道理的。东盟国家出于对地区经济安全的考虑,对超出东盟范围的经济合作逐渐采取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度。由此,一方面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加快,出现了“10+3”模式和“10+1”模式;另一方面,以金融合作为主要的亚洲货币互换机制得以确立,其目的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下外汇资金流动性困难。

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贸易自由化进程受挫。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是推动成员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实现所有成员的共同繁荣。但亚太经合组织内部成员经济的多样性以及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对待具体开放进程的不同立场,使得它至今仍是各成员进行经济合作的一个协商论坛,而不是一个贸易谈判的场所。亚太经合组织遵循的在“协商一致和非约束性”两大原则基础上寻求相互平等的沟通与合作关系的模式表明,亚太经合组织的原则与规定并没有效力,对各成员也没有约束力。它奉行的“单边协调主义”和“开放的地区主义”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事实证明,美国与东盟国家及其他国家在建设亚太经合组织的方向和模式上存在巨大分歧,而且由于各成员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乃至文化渊源不同,亚太经合组织的制度化建设难以在短期内启动。这也是东盟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东亚地区国家转向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东亚地区内部经济合作的原因所在。

3.地区内部贸易和投资活跃,地区内国际分工程度加深、利益显现。东亚地区近年来内部贸易迅速增长,投资活跃。近10年来日本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同时亚洲市场逐渐成为日本的不亚于美国的重要市场,2000年日本对亚洲的进出口贸易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6%和22.3%,大大高于对美国贸易的增长速度(同期日本对美进出口分别增长5.0%和1.9%)。再以中国为例,在亚洲,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一直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双边贸易不断扩大。更为主要的是,区域内各国经济存在巨大的互补性,经济、贸易关系密切,为启动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双边贸易额在各自贸易总额中的份额有限,具有极大的扩展潜力。“10+3”模式下,东盟加上中、日、韩这13个国家的人口为20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万亿美元,外贸总额超过2.3万亿美元,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其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是可想而知的。另外,东盟和中、日、韩等13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而整个欧元区的外汇储备也不过3400亿美元,这意味着,东亚地区的资金能力也是很强的。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东亚各国逐渐认识到地缘经济条件的重要作用,看到了所在地区市场规模、资金能力、地区分工利益的良好发展前景,在进行地区经济合作方面达成了更多的共识,这些共识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4.中、日、韩的态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实行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已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和发展阶段。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并在毫无附加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对有关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使东盟各国看到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对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度。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7%的增长速度,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潜力,中国市场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引人注目。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地区经济合作持积极态度,并以务实的精神推动地区经济合作,在实施“10+1”、“10+3”设想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和想法。应该说,中国对待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积极、务实的态度已经成为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在“10+1”模式形成过程中尤为明显。

日本由于长期以来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不愿意因参加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而得罪美国,所以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一直不积极。而且,日本由于其在世界经济、东亚经济中占据着经济强国的地位,在加入地区经济合作的时候,总是考虑如何利用地区合作机制,确立自身在地区的政治、经济事务中的霸权利益,同时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招致东盟国家的猜疑。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对日本经济的冲击非常猛烈。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其存在的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这使日本重新审视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态度有所改变,虽然还不甚积极,但也不愿意被排斥在外。日本在“10+3”模式下,提出了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东亚三原则”,即提出将来要把“10+3”的框架从以经济为中心扩展到政治与安全问题上的合作,这反映了日本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度。

韩国经济在东亚经济中处于逐渐上升的地位,所以近年来韩国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作为“10+3”组成部分之一的“东亚展望小组”,就是根据韩国总统金大中的提议建立的。该小组每年向“10+3”领导人会议提交《东亚展望报告》。在2001年的“10+3”会议上,韩国提出的合作建议达50项之多。

中、日、韩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对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度对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必然有着重要影响。

四、新时期中国的战略选择: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的入世谈判用了15年的时间。中国入世的整个谈判过程及由此引发的制度改革过程,是一个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与协调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扩大开放,全面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要求的过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种趋势并存,共同发展的形势下,毫无疑问,中国也应当顺应潮流而动,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10+3”与“10+1”模式的初步形成,为中国进行这一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应当将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作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又一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双边、区域和多边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

在“10+3”框架下,中国应采取务实的态度和精神,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10+3”模式与亚太经合组织相比,机制化的色彩更浓,也形成了一些积极的合作成果,特别是提出了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但由于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涉及参加各方的利益,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谈判和实施过程。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变数,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具体目标、合作程度和进程可能是一个逐渐明确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国对此应有必要的思想准备,要调整好与各方的关系。首先,要进一步消除在东盟国家中“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其次,由于有了“10+1”框架,所以在“10+3”框架下,可以考虑通过加强中、日、韩之间的对话和联系强化“10+3”的机制和作用。目前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对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20%;对韩贸易占7%,相当于对东盟国家的贸易比重。日、韩两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加起来占到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12%左右,同时日本是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最多的国家。因此,通过加强中、日、韩的对话和联系深化“10+3”模式应当是可行的。特别是当日本与东盟国家因政治、历史问题出现紧张局面的时候,中国可以为协调各方的利益进行沟通。值得指出的是,在“10+3”框架下,中国总体应保持务实、谨慎和协调的态度,加强同各方的联系和沟通,增强各方的共识,以最终实现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政府间谈判已正式启动,按照国际上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做法,双方应就削减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进行谈判并确定其他合作项目。所以在“10+1”框架下,中国应积极推动谈判,将合作尽快以协定的形式机制化,将设想变为能够约束双方的体制框架,以便着手进行下一步的实际工作。为保证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中国应在关税减让方面持积极的态度,并为国内某些产业的进一步开放切实进行积极准备,在增进双方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尽早达成一些减让成果。中国还应通过与东盟国家的对话,加强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在就关税减让进行的双边谈判中,争取东盟国家理解我们对一些关键产业的保护政策,同时也照顾到东盟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如我们已经承诺的对东盟中的3个最不发达国家成员——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殊关税优惠待遇。此外,对于涉及东盟国家切身利益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问题,如湄公河流域开发、“东盟”的建设等,中国应本着支持、合作的态度,积极支持和参与。应该说,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以一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形式出现,但它涉及的绝不仅仅是关税减让,而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协调与合作的机制和框架。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参加全球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就要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潜力,应当通过中国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在双边、区域和多边三个层次上的合作来实现。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