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广电GDP里的水分

韦聚彬  2012-07-23

一、中国广电GDP里的水分

1.数字

“十一五”期间,中国广播电视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2238亿元,2010年的国内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0亿元增加到102亿元。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扩大,仅2010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就超过43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970亿元,有线网络收入506亿元。

这组关于收入的数字,虽然不能和国际上的传媒巨头、传媒大国相比,但是增速喜人,也是值得庆贺的成就。如果按照收入占GDP20%的比例计算,那中国广电行业2010年创造的GDP就在一万亿左右。即使与传媒强国相比,我们的数字仍然不算庞大,却已存在不少水分。

2.高投入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我们首先看广电GDP里面所包含的高投入。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字,2010年全国电视剧产量为405部,约1.4万集。电视剧每集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消息频频传出,以一般计算,每集80万元,则总投入已经超过百亿;“十一五”规划期间正式全面实施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所耗费的资金已经达到1500亿元到2000亿元,平均每年在300亿元左右;广电总局在2009年宣布,要在三年内实现全高清覆盖,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投入必然数倍于数字转换;如今,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各地有线电视网络纷纷上马双向改造,以我国1.4亿有线电视网覆盖用户计算,进行双向改造需要的投资就超过500亿元……

广电的高投入不仅仅表现在巨额资金上,也表现在臃肿的机构和从业人员上。全国现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教育台44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都有相应的电视播出机构;围绕着广电行业还存在大量的相关机构,光是从事电视剧制作的机构就有将近2500家。数量庞大的广电机构和从业人员,是广电高投入的另一表现。

政策资源的投入比较隐性。比如规定港台地区主持人只能以嘉宾主持的形式出现在节目中,连续主持不得超过三期,这就是对内地主持人群体利益的保护;禁止城市接收卫星电视,这是保护有线电视的垄断地位。另外,《关于加强互联网传播影视剧管理的通知》和《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两个文件,则要求网上传播的影视剧都必须取得广电总局颁发的相关许可证,各大视频网站火热流传的美剧、日剧、韩剧等大都被封杀,这是对国产电视剧的政策保护;《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则要求动画片收视黄金时段必须播放国产动画片,并且为国产动画片提供物质奖励,这是为国产动画片提供政策护航;在关于推进制播分离的文件中又要求传统电视台可以根据“先台内后社会”的原则,节目制作业务通过转企改制,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经营公司,条件成熟后再吸收社会资本组建由电台、电视台控股的节目公司,这是行业改制中以政策力量保护传统利益,抗拒外来资金的渗透。

高昂的显性投入和隐性投入,直接导致广电内容产业成本居高不下。不但初次投资的资金数目巨大,节目生产出来后,对优质节目资源的争夺又会导致二次资金投入,近年来一些优秀的电视剧,如《我的团长我的团》、《借枪》等都遭到抢购、抢播,形成电视节目市场的恶性竞争。数量众多的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各自独立,分散经营,又带来节目同质化的问题,受欢迎的节目类型、创意总是在短时间内被克隆,造成频道资源、制作资源的重复浪费,也加大了广电行业的创作成本。高投入、高成本的增长方式,其后果必然是电视传媒生态环境和良性市场秩序被破坏。

3.低消费

与高投入、高成本相比,消费在广电GDP中所占的比例显得不足。以电视剧为例,2010年全国共有951部电视剧通过审批,但实际生产量为405部,近一半在申报备案后没有按时生产出来。从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来看,审批数目与实际播出的电视剧数目比例约为10:1,即每年审批立项的电视剧中,10部中只有1部制作出来后有播出平台。实际每年的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例为5:3,40%已经生产出来的电视剧没有播出平台。并不是没有足够的播出平台,而是整个电视剧市场的消费能力有限,无法消化如此大体量的电视剧作品,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并不等于第一电视剧消费大国。

再以数字电视转换为例,截至2011年1月,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9000万,达到9039.2万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48.26%,基本上覆盖了城镇居民区域。然而,耗费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的数字电视转换,却根本没有让用户消费到“数字电视”。真正的“数字电视”应当是节目的“录制、编辑、播出、收视”等都是“数字化信号”,可现在上星的电视节目仍是模拟信号,只是增加一个机顶盒,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后,再还原为“模拟信号”传送给用户电视机。除了多出一个机顶盒,用户并没有消费到新东西,所有的投入完全消耗在中间过程中。这不能不令人担心,方兴未艾的高清转换会不会又是同样的一场无用功?

再以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双向网络改造和机顶盒升级为例,这又是一个投入巨大的升级产业,截至2010年底,内地有线双向网络覆盖总数达到了4350万户。可是,可发放的双向机顶盒用户仅1500万户,实际双向互动电视订户数量达到417万,占双向机顶盒用户数量的1/3,占双向网覆盖用户数的9.6%。也就是说,网络覆盖了,还有2/3的用户没有双向机顶盒,还有90%的双向网络在闲置。用户使用不明显,导致投入巨大的双向互动电视业务没有被有效消费。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广电行业中的总体消费与巨额的投入高昂的成本相比,很不相称。投入没有价值产生,做了大量的无用功,令人叹息。

4.低出口

根据以上的分析,广电GDP的格局是高投资低消费,不难想象,在国内都无法提高广电产品的消费,出口情况更加不容乐观。2010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收入是43亿元,这还比不上一部好莱坞大片创造的全球票房。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的输出,直接关系到该国软实力在国际上的排位,经济收入还是其次的。广电业内过多的粗制滥造、太重的心浮气躁、不断地迷失在低水平的自我复制里,导致整个行业无法肩负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在文化影响力、国家形象提升度、核心价值观传播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二、拧出水分

1.认清差距

在理念上认识自我的真实水平,不要被各种漂亮的数据冲昏头脑——况且,现在的数据其实并不足够漂亮。与国际传媒业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市场潜力远没有得到发掘,竞争局面并不够充分。现在的蛋糕,并不是大到极限了,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对此产生了厌倦和疲惫。高速平稳发展的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国民收入、庞大的收视人群,这些基础性的优势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所以,第一,必须认清市场开发程度的落后;第二,承认产业发展程度的落后;第三,承认节目制作水平的落后。看到差距,才会奋起直追,才有追赶的动力;洗去水分,才知道真材实料有几斤几两,才知道需要修补的缺口在哪里。如果迷失在一个个看似可观的数据里面,将是整个产业的悲哀。

2.认清方向

怎样的产业面,才是数据漂亮水分又少的?这与节目制作的理念有关,与产业发展的方向感有关。当下广电节目普遍存在的短板是附加值低。通常受欢迎的收视率高的几档综艺节目,本身就是从国外抄袭克隆而来,再经过国内其他电视平台的疯狂改造,其残存的一点节目附加值基本被消耗殆尽。电视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剧情创意都来自国外某些受欢迎的剧集,一些本土原创作品,要么一窝蜂上马,要么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宣传味道,不被观众接受。在节目的宣传推广上,恶搞、恶俗和低俗手段经常能帮助节目组轻易达到目标,勤勤恳恳做节目的无人理会。低俗的炒作成为电视圈的常态,与真、善、美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普世价值观越去越远。争议的话题越多,节目就越红火,创作人员就越高兴。这些都是畸形的、不健康的行业发展理念,可怕的是,抱有类似理念的从业人员并不在少数,相反被很多节目制作人员、营销人员认可。在这样的理念包围下,广电业便如一只无头苍蝇,昏头转向,看不清远大的方向在何方。

3.坚持体制改革,激发体制活力

注水的广电GDP,导致行业经济效益滞后,社会效益也被拖累。观众和社会舆论从诟病粗制滥造的节目和低俗恶搞的制作理念,到质疑广电落后的体制。20余年来,广电行业在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上,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摇摆不定,这使得广电产业发展远远滞后电信业,更严重桎梏了广播电视内容的创新与成长。到2009年底,广电总局再一次明确了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的方向,一年多来,围绕着这一核心政策基调,各地电视机构已经各出招数,力求抢占改革先机。殊不知,2011年初,广电总局新任新闻发言人吴保安在总结2010年展望2011年时,突然转而强调电台、电视台在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吴保安同时强调,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重要新闻媒体和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坚持事业体制,坚持“喉舌”和公益性质,坚持以宣传为中心。此种言论一出,舆论哗然,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改革的倒退,是再度陷入时左时右、时前时后的老路,不管具体表述的内容是什么,也不管这样的论调会持续多久,光是朝三暮四的态度已经足够形成对改革求变的打击。想要提升广电的整体竞争力,高层管理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给予行业以改革求变的勇气和支持,做行业改革创新的坚强后盾,而不是左右摇摆、前后矛盾、思前顾后、优柔寡断。浮躁不安、偏激冒进的行业氛围,和不连续、不稳定的政策环境是有莫大关系的。动荡无定的政策风向标,令人无法静下心来做节目,也就没有长期、稳健的节目提升计划。未参与改革的犹豫观望,已经着手改革的心惊胆战,这样战战兢兢的心态下,怎么去激发体制活力,怎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怎么不让人误以为走捷径是应有的工作理念?

结语

广电业里的注水GDP容易迷惑人们的眼睛,被虚假的数据欺骗,使得在此基础上的得出决策出现误差。国家的强盛,行业的强大,都需要依靠良好持续的政策环境、公正有序的社会氛围、积极健康的劳动者心态。只注重高投入而不计较其收益,会失去发展的内在活力;一味地保护只能产生温室里的节目,没有抵抗力没有竞争力;摇摆不定的政策方向让人心冷,无所适从,一年又一年地错过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提供的机会。凡此种种,值得决策者认真思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