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中国绝不按市场经济办教育

孙自华  2011-12-21

近几年,那个身材魁梧、理着平头、乡音不改的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退休后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他“冲冠一怒为教育”,但很快退休并沉寂多年,如今退休后张保庆的身份是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与退休前那个“怒斥教育弊端”的烈性高官相比,退休后的张保庆不变的仍然是他对教育的热情、对贫困学生的感情。

近日,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体会他那份一切都是为了资助困难学生的心情。

中国绝对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办教育

张保庆指出:教育本来就是公共产品,中国绝对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办教育。发展教育只能靠政府,政府就得花钱。他认为,中国教育宏观看一片大好,微观看都是问题,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是关键。教育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四大深层次问题之一。

他说,教育一方面要向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制度的支持,但它更重要的使命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市场经济固然可以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但市场经济解决不了精神文明的问题,解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教育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同时,市场经济也有负作用,它并不是包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两极分化,它解决不了社会公正问题;市场经济还会对人们价值观、是非观、世界观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并不都是正面的。教育的作用和职能,就是要力争缩小市场经济带来的负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现在世界上把教育公认为准公共产品,教育本来就是公共产品,为什么“准?”就是有些教育领域还达不到公共产品要求,实现完全的公共性还需要一定阶段。张保庆称,我过去讲教育不能产业化,我现在说绝对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办教育,中国市场经济需要教育,但教育不能按市场经济办。

中国教育另三大深层次问题包括“教育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位置问题”、“教育培养人、造就人的问题”和“教育的投入问题”。教育的位置问题上,一是科教兴国战略在中国并没有真正落实,二是重视不够,一些领导干部搞大项目几千万都敢投,教育几百万却不舍得投,还有一些人把教育当成包袱,想把教育想推向市场,使教育产业化、企业化。

张保庆指出他最忧虑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好教育培养人、造就人的问题,这方面问题很多,如浮躁成风、弄虚作假、做人不诚信以及私心很重,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非常淡薄等等。

中国的教育投入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教育投入为什么总是上不去,一是国家整体财力还很弱,二是中国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但少修几条高速公路,少建几个机场,少建几个城市广场,就把教育投入解决了,他感慨道,教育太重要了,把教育搞好太难了,尽管如此,只要真正重视教育,中国教育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中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应在反思中改革

张保庆指出,中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应该进行反思。钱学森也曾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说的,我也同意,可能是一个原因。

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大力推进大学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反思这个问题,也在着手改革这方面的东西。中国大学教育模式,里面有几个含义,教育模式包括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安排等等,它是一套的东西。我觉得中国大学的教育模式有成功的一方面,我不大赞成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不行,因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有本科教育的特长,一般的质量来讲还是行的。它的弱点在哪里呢?我们现在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变化慢,不能很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特点。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有些甚至还比较落后,一本教材用多少年不变,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教育部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工作。现在我们对大学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现在正在重新组织人力编内容比较好的,能够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我们科技成果的教材。关于教学方法,过去我们中国的教学方法就习惯于灌输式的,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条方法正在改。再有,学生一般读死书,读书的能力很强,就是创造性思维这方面不够,这一点也在想办法改。另外,比方说光读书,实践环节没有,实习环节、实践环节太少,这个事情也正在研究。还有对整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在改,比方说什么叫好学生,什么叫不好的学生,什么叫学习好,什么叫学习不好了。过去我们往往看分数的,以分数来定,把分数看的过重,这是评价薄弱的一方面。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都在研究。现在包括一些大学整个质量的评价体系,以后是社会来评价了。前一段时间提到中国大学‘冒’不出杰出人才,但这个问题是需要社会共同来支持,比如实践环节,现在的实习都要钱了,比如学医的搞解剖,过去有动物解剖、人体解剖,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事情比过去都少了。我刚才解释这个意思,我们不是光反思,一方面是反思,一方面是在改革。有些成果过一段时间会看出来。

为什么推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张保庆指出,国家助学贷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什么要搞国家助学贷款,主要原因是想扩大对高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的覆盖面。因为过去我们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小,比如在校大学生解放初期我们才11万人。到现在我们普通高等学校已经1400万人,发展这么快,如果纯粹靠过去国家发放奖助学金的办法,对困难学生的补助面不可能都能够兼顾到的。而国家助学贷款只要执行的话,所有家庭有困难的学生,都应该按照规定得到贷款。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根据我们国家变化的情况而采取一些政策,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贫困的人口还是不少的。在这种情况下,和市场经济接轨,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如果家里暂时有困难,总得有一个办法解决。现在可以利用金融的力量,动用金融力量参与我们资助政策体系中去,你现在家里穷,有困难,你去贷款,这样孩子大学毕业,就业了挣了钱,就可以还款,这是一个通常的做法。这一做法国外早已经做了,我们中国也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搞这个事情。

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贷款的区别有这样几条,一般商业贷款完全是商业行为,第一,由家庭或者是个人直接向银行提出申请。第二,你这个利益有担保,或者有资产抵押。第三,利息都得自己付。第四,贷款的期限比较短。还有一条,贷款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商业银行手里,他愿意贷就贷,不愿意贷就不贷。而国家助学贷款就不一样了,国家助学贷款是指政府倡导,由学校和金融机构共同完成的一种贷款行为。

首先,它不是担保贷款,是一种信誉贷款,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情况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核、银行审核以后,就可以提出贷款。第三,贷款期间,特别是大学学习期间,他的贷款利息全部由政府支付。再一个,贷款期限比较长,按照去年调整后的贷款还款期,大概一个周期是十年。还有一条,他带有政策性,因此按照现在的操作机制,如果你这个银行中标了,不是你想贷就贷,是必须要贷,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按照信誉来完成贷款。

同时,国家助学贷款还有一个好处在于它可以使学生们养成一种讲诚信的观念,这对今后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市场经济这个社会大潮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政府财政应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

张保庆指出,现如今有一部分人反对教育产业化,而我们教育部也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因为如果搞教育产业的话,使很多贫困学生上不起学。但是不搞产业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教育作为一个公益事业,必须主要由政府投入,将来教育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关键不是搞不不搞产业化,看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的力度以及国家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因为国家在搞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所以我们教育的许多方面还要不断进行改革,来改变那些不适应现在实际情况的东西。这样一个是国家加大投入,一个是改革我们不合理的方面,这样我想我们的教育会很好的发展。至于有人疑问是否有中间道路可走?我认为中间道路说话不准确,不是中间道路,我认为现在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不是说不搞产业化了就必须全部国家包起来,不是这个意思,我说改革该国家承担的地方国家必须承担,但不是国家承担的,或者是通过别的办法通过别的方面来解决问题的,当然也要采用,比如说我们现在强调的,义务教育的责任是政府,义务教育所需要的条件和投入必须由政府负担起来。高等教育,我们也强调政府必须对高等教育有必须的投入,换句话讲,就是政府是高等教育发展经费投入的主要渠道,但同时我们又不是光靠政府,比方说我们讲学校办产业,学校办产业和产业化是两个概念,可以用来支持教育的发展,比方说中小学,我们搞勤工俭学,勤工俭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比方说现在我们城市企业还有城市附加税,也是为了支持教育的,还包括收费,现在为什么收一定的费用呢?收费也是让社会学生、家长承担一部分培养成本,这样多渠道地增加教育的投入,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教育当前情况下比较好、比较快的发展,这不叫中间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目前教育乱收费现象还没得到根本治理

张保庆指出,目前大、中、小学乱收费的势头并没有完全遏制住。应该说目前这个大中小学乱收费的问题有所遏制,但是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主要表现在现在社会上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这个大学的乱收费,中小学的乱收费反映还很强烈。应该这样说,治理大中小学乱收费的问题已经不是教育部的问题了,现在以胡锦涛总书记,还有我们国务院、中央纪委、监察部这几年来一直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最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也作为行业不正之风来治理,应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现在比前几年的情况大有好转,可以说见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还没有治理好。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