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经济判断基点:房价与CPI
易宪容 2011-12-23
国家统计局2007年二季度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二季度的GDP增长11.9%,6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4%,二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为28.5%及6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创历史新高)。对于这些数据,尽管政府职能部门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偏热而不是过热,但是,我们只要站在两个基点上来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其过热程度已经很高了。
正如有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国内经济过热的程度根本就不需要争论更多的事情。安邦研究分析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实质增长速度,达到了令人炫目的11.9%。如果我们再把当季的CPI当成通货膨胀率对这一实质增长速度进行调整,那GDP的名义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6.3%。如果我们直接用现价统计的GDP总额来计算,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106768亿元,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914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速度高达16.8%。这样的名义增长速度,基本与2004年相当,并开始接近1992-1996年中国发生恶性通胀时的名义增长水平。也就是说,当前国内经济不仅是过热,而是已经接近全面过热。还有,中国当前的经济过热还表现为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全国各地房地产普遍的快速上涨;二是中国式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无论对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对房地产的调控,政府的政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对于房地产来说,其政策越来越密集。但是,经过几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经过几年来政府“稳定房价”的房地产政策,尽管这几年来从政府公布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2003-2006年全国房价上涨分别为4.8%、9.7%、7.6%、5.6%,2007年1-5月份上涨5.7%,但6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创历史新高),而北海、北京、深圳的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上涨都超过9%以上,甚至于深圳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分别达13.9%和16.1%。也就是说,经过几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今年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迎来新一轮全面上涨的浪潮。特别是深圳成了新一轮房价上涨的“领头羊”。
据报道,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房价狂飙:平均房价从2005年的7000元/平方米上涨到接近16000元/平方米,上涨了129%,仅2007年前6个月,房价就上涨了50%。一个楼盘的市值可买下整个伊利集团。有开发商私下坦承:“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在中介圈内,被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8000个炒家控制了深圳将近30%的二手豪宅”。从深圳到广州,从上海到北京,庞大的资金将一个又一个城市住房市场席卷而下,全国各地房价也出现一轮疯狂飚升。
正因为,全国各地实际房价快速上涨,不仅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连年加快,而且使得国内银行的资金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情况来看,2007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5%,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都在36%以上。从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情况来看,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达到26880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长25.6%。还有商品房的销售总额,2006年为20509亿元,同比增长18.5%;2007年1-5月份为8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全国建筑业总产值40975亿元,同比增长18.6%;2007年1-5月份为6708亿元,同比增长21.5%。
以上的数据信息表明,一是由于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银行进入房地产的资金并没有几年来的宏观调控有所收缩,反之,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一定会带动整个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产业达有50个之多);二是,由于房价快速增长,而导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使得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在整个国内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先不谈由房地产带动的相关产业,仅是房地产与建筑业两大项,其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近三分之一。而且在目前这种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态势下,这个比重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如果以房地产的价格迅速推高而带动GDP快速上涨,那么中国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就会越来越大。三是,由于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在全国的土地供应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并没有由于土地供应的增长而让房价回归理性,反之,房价上涨幅度更多快。这就是说,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投资炒作的市场。在这个投资炒作市场,当政府对房地产价格隐性担保时,加上低利率政策及便利的银行信贷,这个市场供应增加最多,要改变房价上涨方向是不可能的。但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则成为地方政府拉动GDP成长最好的方式与途径。
可见,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上是由房地产市场为主导,房地产市场又是以房价的变化为核心。如果房价快速飚升,房地产投资开发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就不可能避免。而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不仅使得其本身产值快速上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地增加,而且房地产是与50多个产业密切关联的产业,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带动整个经济投资过热。由此,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也就不可避免。因此,房价成了整个国内经济形势的风向标。同时,由于房价过高,房地产的问题也开始由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如果中央政府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是无法化解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症结的。
其次,我们再来讨论CPI问题。对CPI,目前大家关注比较多。但是,由于对于CPI的理解不同,从而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迥然不同。比如,国家统计局在在公布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时,CPI作为一个滞后性月度指标,但政府在公布CPI数据时,强调的是上半年CPI上涨3.2%,而不是6月份CPI上涨4.4%。因为,在他们看来今年来CPI上涨,核心因素分别来源于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这两类价格同比上涨达7.6%和3.94%,对CPI上涨的贡献分别为78.5%和17.81%。特别食品价格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他制品上涨20.7%。考虑食品类价格、居住类价格上涨持续和前期的翘尾因素以及其他结构性因素,因此,当前CPI的上涨并不足成为政府启动新一轮宏观经济紧缩的理由。在此,我们只好作一些基本的分析。
什么是CPI?一般来说,CPI指数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居民的消费品及服务的平均变化值。它是通过一个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来测算。对于这个指标,尽管目前各国都是根据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来设立,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水平、各国的消费文化传统等不一样,尽管各国使用的是同样的概念体系与框架,但各国CPI体系的实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人说认为,目前国内CPI上涨较快,就在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如果中国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用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分析,那么目前中国的CPI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如果以核心CPI来看中国物价指数问题,目前中国的核心CPI变化应该是很平稳的,因为上半年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中国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是有差异甚大的东西。用两个不相同的指标体系作比较意义不会有太大。 比如说,在CPI中,美国食品类及能源类所占权数比重仅有18.6%,而且中国这两类消费品所占权数达40%。如果中国使用美国核心CPI概念,那么中国的CPI权重就不足60%以。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因素不说,中国CPI指数的意义肯定会弱化。更何况,尽管食品与能源在居民的生活中通货膨胀率的测算随时间变化的差别性不大,但它们作为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把它们删除掉来得出关于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结论应该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再以中国与美国的CPI内容及体系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差别更是很大,两者在概念上是相同,但实际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在此,我们再来看看美国2006年的CPI指数的分类与权重构成。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差异性不会太大,但是实际上有区别。而且更大的区别的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两者所占的比重仅及美国的38%;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还有,中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确定、修正是不透明、不清楚的。而美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是通过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在早两年买了哪些东西而确定的。这些权数每两年要修正一次,以使得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消费偏好相符合。比如说,美国2007年1月的CPI中各个类别的权数就反映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美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或模式。但是,就这点而言,中国CPI指数与美国CPI指数体系有天壤之别。
比如说,从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质量来看,问题重重。如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公布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看,其中的数据与居民生活的脱节无可复加。如2006年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费为904元(包括房租、水电、物业费、房屋修理等与居住有关的消费,自己购买房子也要算虚拟房租,今天有深圳居民告诉我,他一月的房租就2900元,光房租一项一个月就大此三倍,一年就得大于三十倍了。而这样一个费用还不足在北京郊区租一间民房)、交通和通讯1147元(包括个人汽车消费、出租车费、火车飞机等于交通工具出行费用,手机、家用电话、上网、短信等)),在此,不要说现在国内CPI体系的权重不合理,就是以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居民消费支出来计算CPI,得出什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中国CPI指数体系的质素问题,如果我们仅是一般的CPI指数体系的表面形式或概念体系来讨论中国经济问题,其不仅容易误导民众、企业及政府,也是会漏洞百出的。比如,为什么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会出现所谓的“高增长、低通胀”?现实并非如概念所描述的那样好,比如房价快速上涨、居民对物价上涨感觉与政府公布的数据背离、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比不上政府公布数字的增长、长期的低利息政策等,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CPI指数的质素不高及非科学有关,中国的CPI指数没有真实的反映居民消费行为及模式的变化。用这样一个远离现实的CPI指数体系是无法说明中国经济现实的。所以我比较赞同国内有人提出中国式通货膨胀”(即用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来推高资产的价格及基本生活品价格的飞涨)这个概念。只有用“中国式通货膨胀”才能理解与说明中国现实问题。但是,只要中国的低利率政策不改变,“中国式通货膨胀”就会持续,而且会越来越强化。
总之,如果以上述两个基点来看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当前中国的经济过热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有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呢?一就是房价飚升、房地产投资过热没有进入他分析的视野,二是他用的是完全背离中国居民实际消费行为及模式的CPI指数体系,所以,离开了这两个基点来看中国的经济问题,就无法描绘出一幅现实中国经济清晰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