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

佚名  2006-02-08

提要:本文根据生产实际和逻辑推理,指出西方主流《宏观学》中,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是谬误,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乘数公式”、财政税收政策也就成为谬误。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是脱离生产实际的,而且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以下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一.国民收入的决定脱离生产实际

有一种宏观经济是这样的。假定国民收入用Y表示,它分成消费C和投资(储蓄)I之和:

Y=C+I (1-1)

如果考虑逐年动态变化,则可以考虑下面的简化的动态模型:

Yi=Ci+I (1-2)

消费方程如下:

Ci=a+b×Yi-1(1-3)

上列式中i表示时间序列,通常指年份。公式(1-3)表示今年消费去年的产出。将公式(1-3)代入(1-2)得到逐年递推关系式:

Yi=a+I+b×Yi-1 (1-4)

例如,“在两部门经济中,Y1=C1+I= a+b×Y0+I,即本期生产的规模和能取得的销售收入是由本期消费(由上期收入决定,即C1=a+b×Y0)与本期投资(I)之和决定的。 设下期生产(或下次生产)的销售收入为Y2,b、I不变,则在两部门经济中, Y2=C2+I= a+b×Y1+I,依此类推。”

在公式(1-4)的动态模型中,假定参量a、b、I都是常量。有著作者对公式(1-4)动态模型作了图解说明,见图1所示。

在图1中,AD为所谓需求方程,就是公式(1-4)右端,AD线与450线的交点E,就是所谓“均衡”位置。国民收入Y的起始位置不管是低于还是高于均衡值Ye,经过一系列动态过程,最后都收敛到E点,如图中折线箭头所示。

这种对经济过程的描述显然既与事实不符,在理论上也说不通。如果给定国民收入初始值Y0较低时,通过投资,国民收入会逐步增长,既然如此,那任意给定国民收入初始值YX时,通过投资,国民收入也应该逐步增长,为什么不呢?为什么非得下降呢?经济生产现实是通过投资,国民收入在不断增长。如果不管国民收入的初始值是低是高,最后都要收敛到某个均衡位置,那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社会,国民收入的初始值等于零,要是一点就再回到零,人类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经济事实不是这样,经济历史事实是经济系统是个增长系统,不会原地踏步。

上面的论述也许有点抽象,幸好有位先生举了一个数字例子,在此介绍一下。

假设Y0=100,a=10,b=0.8,I=20,Ci= a+b×Yi-1 =10+0.8×Yi-1,且各期的b与I相同,则:

Y1=C1+I= a+b×Y0+I =10+0.8×100+20=110

Y2=C2+I= a+b×Y1+I=10+0.8×110+20=118

Y3= C3+I= a+b×Y2+I=10+0.8×118+20=124.4

……

在这个例子中,Y0=100,逐年的Y是逐步增长的,但是有极限。如果假设初始Y0=200,其他参数相同,则可以得到衰减的各期Y值,且趋向同一个极限:

Y1=C1+I= a+b×Y0+I =10+0.8×200+20=190

Y2=C2+I= a+b×Y1+I=10+0.8×190+20=182

Y3= C3+I= a+b×Y2+I=10+0.8×182+20=175.6

……

以上两个数列分别从高低两个方向收敛于E点:

代入具体数据,Ye=150。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上面的数字例子,有哪些不妥。

(1) 初始值Y0=100,供第1年使用,其中消费C1=90,应该还余10,这个10可以用作投资,然而第1年的投资I=20,那还差10来自何方?当然,您可以说是借来的。现在就算投资I=20,根据,Y1=110,比Y0=100增加了10,投资20,产出增加10,这说明投资-产出比率是2:1。据此推算,期初资本存量为K0=200,所以产出Y0=100。第1年因为投资I=20,所以第1年的资本存量变成K1=220,按2:1,产出Y1=110。再接着看第2年,消费C2=10+0.8×110=98,还余110-98=12,这12可以用作投资,但第2年的投资仍是I=20,还差8,少不了又是要外借。仍然假定先生能够借到钱,又投资20,这时资本存量增加到240,按2:1,产出应该是120,然而上面的计算结果是118,这合理吗?再往下计算已经没有多大必要,每年投资20,每年都要借钱,人们要质问:怎么这个经济系统老是要借债?

(2) 每年投资却不见什么效益。解释一下这句话。在“均衡”时,150=130(C)+20(I),(注意:130 后面的符号“(C)”表示130这部分产品用作消费,“20(I)”表示20用作投资。后面的类似符号意义相同,不要理解成变量相乘),年年产出150,年年消费130,年年投资20。年年投资20,产出又年年不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年年不增加,投资变得毫无意义,这只有两种解释:要么证明人类是没有理性的神经病动物,要么证明《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不合逻辑。更滑稽的是初始Y0=200,年年投资积累20,结果产出越来越低,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低,这样的“理论”怎么叫人心服口服?

(3) 见后面说明。

按照德国民间经济学家马克思的投资理论,如果不搞投资积累,维持简单再生产,资本存量不变,产出保持初始值;如果每年有投资积累,则构成扩大再生产,资本存量逐年增加,产出也逐年增加,人们的消费也逐年增加。上面的例子如按下述方法计算才称得上能够自圆其说。假设同上,第0年的初值Y0=100,第1年使用Y0,分解成Y0=90(C1)+10(I1),(90 后面的符号“(C1)”表示90这部分产品在第1年消费,符号意义上面已交待)这样,第1年只能投资10,才算平衡。我们假定资本-产出比率为2:1,则初始垫付资本是K0=200,现在资本存量变成K1=210,第1年的产出Y1=105。这个Y1=105在第2年使用,第2年的消费C2= a+b×Y1=10+0.8×105=94;如果第1年的产出105中用作消费为94,则第2年只能积累11,所以应该有如下平衡式:

Y1=94(C2)+11(I2)=105 (1-6)

现在,第2年的资本存量增加到K2=210+11=221,按2:1,产出Y2=110.5。由Y2=110.5,可以得到第3年的消费C3=a+b×Y2=10+0.8×110.5=98.4。这样,Y2=110.5,其中98.4构成第3年的消费,余下12.1构成第3年的投资:

Y2=98.4(C3)+12.1(I3)=110.5 (1-7)

现在把以上三年的数据排在一起,以便观察:

Y0=90(C1)+10(I1)=100 , K0=200;

Y1=94(C2)+11(I2)=105 ,K1=210;

Y2=98.4(C3)+12.1(I3)=110.5 ,K2=221;

……

以上介绍的数字例子中,采取同样的消费函数,同样假定今年的产出提供给下一年使用,每年有积累,所以国民收入逐年增长,居民消费和投资也都逐年增加,这说明人类是有理性、有希望的高等生物。如果假定从某一年开始不搞投资积累,则资本存量保持不变,产出也保持不变,产出全部供消费。例如,第2年的产出Y2=110.5全部用作消费,则第3 年以后,Y3=Y4= ……=110.5(C),K3=K4= ……=221。(当然,我们这里略去了技术的进步,不考虑折旧重投资带来的产出提高)。上面的例子不存在逻辑矛盾,产出逐年平衡,不用借债。要知道,向银行贷款,这个贷款一定要有社会产品与之相对应,借债只不过是别人不用让你先用,否则,过多的货币投放就会使有限的产品价格上升。

补前面(3):现在回过头再看那位先生的计算公式:Y1=C1+I= a+b×Y0+I =10+0.8×100+20=110,他实际上没有说清楚为什么Y1=110这个。产出取决于资本的产出能力。需求多少不一定就能生产出多少。如果资本的生产能力不够,“按需求生产”就是一句空话。您也许会说生产能力有过剩,既然过剩为什么还要投资?不能讲矛的时候就说它什么都戳得穿,讲盾的时候又说它什么都戳不穿。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均衡理论”,可笑至极,在这个基础上再谈什么“乘数”,那就更可笑。

二.财政政策说不通

有一本新出版的书(梁东黎,2004,第74-79页),是这样介绍财政税收政策的:

“总需求等于消费C、投资I和政府购买G之和,即AD=C+I+G,其中消费支出服从凯恩斯消费倾向递减法则,即C=C0+cYd,C0为自发性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Yd等于总收入(或总产出)减去税收T再加转移支付R,即Yd=Y-T+R。这样,消费函数

公式(2-1)、(2-2)是什么含义呢?举个数字例子,假定今年比去年国民收入增加100,则ΔY=100,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75时,消费增加cΔY=0.75×100=75,政府购买增加量为ΔG=25,也就是ΔG=(1-c) ΔY=(1-0.75)×100=25。国民收入增加100,在边际消费倾向为3/4时,政府购买可以增加25;政府购买增加量25是国民收入增加量100的1/4,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100是政府购买增加量25的4倍。这样正说倒说是一回事,并没有告诉人们新的知识。这也就是解释了前面编著者的说法:“产出增加量与政府购买增加量之比”,现在这个比等于4。把这个比值“称为政府购买乘数”或者其他什么名称,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不能把这里的“产出增加量与政府购买增加量之比”无端理解成“政府购买对产出的”。这个命题反过来是不成立的。您想,政府多购买1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3/4时,国民收入能够增加4元?政府多购买1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9/10时,国民收入能够增加10元?……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实吗?倒过来说才是事实:国民收入增加4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3/4时,政府可以多购买1元;当国民收入增加10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9/10时,政府可以多购买1元。国民收入增加的4元中,居民消费3元,政府购买1元;国民收入增加的10元中,居民消费9元,余1元为政府购买。这样才讲得通。

当初J.M.凯恩斯发表他的“乘数公式”时,许多英国学者提出质疑,他没有想到,在他去死几十年后,在某个东方文明古国,他的“乘数公式”得到了发扬光大。只要点一下凯恩斯提倡消费、凯恩斯的先师马尔萨斯主张给不从事生产的阶层增加消费,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上流人物愿意成为事实上的凯恩斯主义者。

三.结束语

“许多同学可能会对从同一个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不同的经济感到困惑不解。……同学们很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梁东黎,2004,第390页)同学们的要求并不过分。为什么“同学们”敢于提出,而当这些“同学们”变成老师时,就没有了问题,难道是“饭碗”问题变成了根本问题?我在这里不是说我的理论就是真理。“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这个题目还是留给大家吧。

资料

[1] 梁东黎,2004,《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