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信息经济核算思考
熊运儿 2007-01-21
摘 要 信息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主要由信息活动、信息资本、信息劳动者和信息职业四要素构成。对信息经济进行核算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信息经济 核算 对策建议
0 导言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数字化的今天,信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和人类的巨大财富,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信息经济也诞生了。信息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主要由信息活动、信息资本、信息劳动者和信息职业四要素构成。信息经济核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上看,能使人们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从而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政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横向上看,可以使人们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研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找出差距,寻找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尽快调整自己的方针国策,加速本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当今,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信息经济的核算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国信息经济核算,这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信息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1.1 信息经济核算是全面准确认识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前提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来,尤其是由日本学者1977年首次提出“信息产业”概念以后,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信息产业的宏观测度。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若干与信息产业有关的内容。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对信息经济进行全面的核算,并通过信息经济核算建立起全面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1.2 在我国尽早开展信息经济核算,为日后跟踪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尽快开展信息经济核算,无疑会对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经济核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经济宏观测度,它是通过建立一个核算框架,用若干指标全面地反映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经济核算通过长期观察跟踪可以发现该产业发展的规律性,为正确指导其发展和评价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供依据。
2 信息经济核算理论
2.1 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信息经济核算理论主要有马克·波拉特的测度理论、信息化指数模型、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和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其中:
马克·波拉特宏观测度方法是用信息活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大小、信息劳动者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小和信息部门就业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大小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其测度的核心是将国民经济中的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其中,信息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产值的测算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全部销售收入和其经营收入减去中间产品和服务、进口的购买以及外购经营费用;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信息化指数法是通过4个因素反映的,每一个因素又由若干个分指标构成,共11个指标。由于这些分指标不同而无法直接运算,所以应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各自的绝对值,再将此绝对值转换成指数(按百分比计算),最后求出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法常用的两种算法是:一步算术平均法,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定为100,分别用被测年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被测年度的各项指数,再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可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二步算术平均法,先分别计算四组要素的指数平均值,即对每组指标的指数值求平均值,再对此平均值求算术平均值,得到信息化指数。
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IUP )测试图将各类信息活动的有关参数都包括在内,具有普遍适用性且运用灵活,但目前尚未被广泛应用。
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主要通过49个变量作相关分析,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然后确定以三个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comm unication)、技术(technology)、图书馆(li?鄄braries)。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
2.2 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信息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和信息投入产出理论。其中: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原吉林工业大学靖继鹏先生用波拉特方法对吉林省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波拉特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靖继鹏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多个指标,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及反映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信息产业平衡力多个方面去测度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是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的改进模型,模型体系共包括5大类13项,除了信息装备率一项未做修改外,原有的其他类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模型中的改进情况包括:①将一级指标“通信主体水平”改为“信息人水平”,因为“信息人水平”指标更能代表所有与信息生产或工作有关的人;②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改为“信息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因为餐饮服务业是典型的第三产业但与信息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③“人均年使用函件数”被删掉,是因为计算机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函件数量下降,但信息化水平却不会因此而降低;④把原有的“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改为“每万人年图书出版种数”,因为书籍销售网点数无法统计;⑤删去“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如印度、中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指数比较高,相反大多数都比较低;⑥在信息系数中将“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改为“个人消费中信息消费的比例”,因为许多娱乐消费不能算作信息消费;⑦新增加了“每万人论文发表量和每万人专利申请数”两项指标,因为“论文发表数”是说明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能力的最好例证,是一种信息生产能力。“专利申请数”是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开发能力的最好的证明,从专利数上能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状况。
3 对我国进行信息经济核算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现有国情的分析,结合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事项,作者认为在我国进行信息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信息投入产出方法。信息投入产出方法是从信息经济的角度把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信息产业部门与非信息产业部门,再依据“全口径”投入产出表及有关的统计资料,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然后计算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对信息经济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够对信息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信息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影响及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投入产出法重点需要确定的指标包括:最终产品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感应度与带动度和部门经济效益分析三个指标。其中,最终产品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指标是按信息部门(信息工业部门(信息Ⅰ)、直接信息部门(信息Ⅱ)、间接信息部门(信息Ⅲ))与非信息部门划分的国家四大部门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的;感应度与带动度指标(其中,感应度表示国民经济系统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第i部门相应要增加的总产出值;带动度表示第j部门的最终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带动国民经济系统各部门总产出的增长量)是通过对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各指标贡献的核算,确定信息投入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的作用;部门经济效益分析指标则是通过计算信息部门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其重要性。
2 陈禹,谢康.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宋玲. 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曾昭磐.根据“全口径”投入产出表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的矩阵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1)
5 张守一.信息经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6 宋玲. 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 周先波.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8 秦玫芬.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的改进及实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5)
9 郑建明. 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报告[J].情报科学,2000(10)
10 郑建明,王育红.信息测度方法模型分析[j].情报学报,2000(6)
11 梁海丽,于洪彬.我国信息化水平指数测度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