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中国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地位

方躬勇  2009-11-25

摘要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一些自然保护区由于不合理的旅游开发,而使其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引起保护质量的下降。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6 条对策。 Eco - tourism is an effective way of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ature reserve. However , the deterioration of resources and quality in a large number of nature reserves is resulted from unreasonable tourism- exploitation. Therefore ,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causes , and advances six countermeasures of eco - tourism exploitation in nature reserve. 1 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地位 存在的两种观点:自然保护区既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又要进行旅游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矛盾的,因为旅游对环境总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成功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不对其造成任何影响[1 ] 。因此,对自然保护区是否进行旅游开发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是保护论者,认为自然保护区应受绝对保护;另一种是开发论者,认为旅游开发使保护区的多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确实为一些自然保护区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保护区开展旅游特别是新兴的生态旅游已逐渐被人们接受。 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对付自身环境破坏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实现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由于具有保护、科研、教育、生产开发和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区域,而不是一个“禁区”。因此,不能把自然保护区理解为只是圈地一块,而是应当使保护区在保护与开发中都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把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科学实验、生产示范、教学实习和参观旅游的重要基地,形成一种自养型的经济模式[2 ] 。许多发达国家,在对自然公园的认识上,均不是采取绝对的保护,而是合理保护,适度开发,向游客展示自然公园的环境特色或人文特色[3 ] 。 中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目前还不可能拿出足够的经费来解决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在不影响其保护对象的前提下,对其内部自然资源进行适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十分必要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有责任的旅游,它的核心概念是保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它与自然保护区有着共同的目标取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保护区开发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 总体而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保护区建设筹集资金; ②带动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珍贵而稀有的动植物或地质剖面,特别是一些以保护天然风景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开展旅游特别是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目前,中国已有58. 5 %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旅游项目,其中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收入已成为保护区发展的经济支柱。但随着保护区旅游的开展,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自然保护区旅游现状做了深入调查后发现,中国目前40 %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 %有水污染,11 %有空气污染。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不到20 %[1 ] 。目前已有22 %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旅游而遭受破坏,11 %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现象,其形势令人忧虑[4 ] 。 2. 1 内部原因 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不少保护区在开发旅游前未制定详细规划,往往是先建设后补规划,盲目开发。有的虽然制定了旅游规划,但其规划是参照其它旅游区如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规划规范进行,不适合于自然保护区,或者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执行已制定的规划,导致旅游开发失控。 某些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规划与其总体规划严重脱节。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偏差: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赵献英在1997 年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预研会上介绍,尽管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竞相开展了生态旅游,但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保护区对生态旅游的真正涵义缺乏认识和理解[4 ] 。旅游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在功能分区、环境容量控制、旅游项目开发、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23 %的自然保护区在核心区内开展旅游活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承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设施建设方面,追求城市化建筑,与环境氛围不协调,等等。 2. 2 外部原因 游客:游客对保护区所造成的破坏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①游客量季节性增加,尤其是车辆流通的递增,噪声、尾气对动植物造成了较大影响; ②游客的大量涌进,干扰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频繁地践踏土地,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 ③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随处乱丢旅游垃圾、采摘花木、乱刻乱画、偷捕偷采珍奇野生动植物等,造成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社区居民: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少数当地群众保护意识不强,非法采集珍奇植物和捕猎野生动物来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二是在旅游业经营过程中,强买强卖、欺诈游客、服务意识低下,在游客心目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导致游客数量的下降,保护区的旅游难以正常开展。 3 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编制科学的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和蓝图。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可以使旅游开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避免自流性,实现计划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规划属于专项规划的范畴,一般包含在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之中,单独制定的旅游规划必须服从总体规划。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至少应包括: ①旅游区的性质、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③客源市场分析; ④环境容量分析; ⑤功能分区和项目规划; ⑥设施规划; ⑦保护规划; ⑧社区发展规划; ⑨组织人事管理规划; ⑩效益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鉴于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的杂乱性和随意性,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组织制定和出台诸如《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设计规范》,以规范各级保护区旅游规划的编制。 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国外学者R. Forst (1973) 倡导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国家公园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这个分区模式曾被国际自然保护和自然联盟认可。Gunn C. A 提出将国家公园分成重点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区。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划分为特别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旅游区及公园服务区以及自然环境区、集中游憩区、野生游憩区和野生保护区。这些已得到公认,较为合理的保护区功能区划值得我们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87) 以及一些主要自然保护著作均把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 个区域。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缓冲区可开展线状旅游[5 ] ,包括科研科考、教学实习和观光旅游。旅游线路的设计要顺应地形地势,线路不宜分岔,一般也不要设计成回路,这样的线路所形成的廊道对生物交流阻隔作用很小。道路一般由游步道、自然形成的小路和防火线组成。在管理措施上要严格控制游客量及避开动物繁殖敏感期。严禁在缓冲区内建设任何形式的旅游接待设施;实验区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但旅游项目的开发要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和适应游客的需要,旅游设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要因景就势、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在自然保护区可开发的旅游区内,根据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旅游小区的规划。 严格控制环境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确保旅游区的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或降低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取决于人类对保护区环境和资源影响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大自然对这种影响的消除能力。当游客数量超载,旅游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因此,要解决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正确评价和有效控制保护区的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容量、生态环境容量、设施容量、游客心理感知容量和社会容量等几方面的综合。学术界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容量都做了一些探讨,在某些方面如设施容量的估算已形成较为精确的量化指标,并应用于旅游规划的实践中。而对于其它几个方面的容量,目前绝大多数保护区的旅游规划仅用简单的线路法、面积法来加以估算,这势必会造成开发后游客数量的失控。自然保护区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由于旅游饱和与超载会对保护区产生影响和其后果的严重性。在旅游旺季,可采取以下措施对旅游容量加以控制: ①分散景点,疏散游客; ②对于景观优美,但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景点、景区,采用限额售票或提高门票价格,减少游览人口; ③划定范围,实行临时封闭; ④选择若干同类区域轮流开放,间歇式开发。 精心策划旅游活动项目: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大都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上,这不仅有违于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也忽视了自然保护区特有的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旅游潜能[6 ] 。针对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结合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除观光外,可开发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度假休闲、健身疗养、探险等对环境影响小的旅游活动项目。美国国家公园的游憩项目包括野营、野餐、游览、观光、漫步、骑马、开车、狩猎、垂钓、游泳、划船、滑冰、探险、疗养、考察和教育等[7 ] 。目前国内兴起的一些新兴旅游项目如品氧谷、生态保健园、森林浴、森林氧吧、森林医院、康健步道、徒步登山、河段漂流、野营野炊、探险旅游等,这些项目既能体现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特点,又能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愿望。保护区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要考虑资源状况和游客的需求情况,还要考虑旅游区的开发利用强度,如在生态环境脆弱的低强度利用区,不论其旅游资源如何优美,除一些必须的交通道路外,禁止任何其它的建设开发活动。一些接待设施如宾馆、饭店和停车场等则设置于高强度利用区域,一般是位于保护区的外围地段或在保护区外。凡是可能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的旅游项目,不论其经济效益有多高都要严格控制。 提供生态化的绿色服务产业:为保证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的需要,保护区旅游开发应着力追求服务产业的生态化,包括提供各类绿色景区景点、绿色旅馆饭店、绿色度假村、绿色交通、绿色商店、绿色食品和纪念品等,使之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消费活动,需要参与者具备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在目前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普及工作,强化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意识,提高广大参与者的生态素质。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重开发、轻宣传教育的问题[8 ] 。而宣传教育工作是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需大力加强对游客进行保护区价值、保护意义、法制和动植物、生态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宣传教育的方式包括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保护区内设置展览馆、游客中心、宣传牌以及导游讲解等。通过“寓教于乐”方式的宣传教育,既起到对全民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起到扩大生态旅游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的作用。 协调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保护区生态旅游应同当地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如果离开当地社区的发展来孤立地发展旅游,其持续发展所需的支持就十分有限。生态旅游要发展,其开发项目就必须同社区利益需求联系起来。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生态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规划、景区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参与。保护区要处理好与社区的利益关系,尽量顾及社区居民的利益,让社区居民通过生态旅游得到实惠,支持保护区的工作,从而达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