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佚名  2010-12-06

作者:汪国莲 谢忠道 陈明 徐文静 高明洁

摘要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从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中期监督以及结题,直至最终的归档,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研管理工作,重视科研,加强科研管理创新至关重要。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创新;对策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及科研管理水平却与农业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科研管理水平制约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因为科研工作是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如何开展,科研管理机制如何创新,如何使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显得十分重要[1]。当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一些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研基础较薄弱,管理意识相对滞后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因为地处基层,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理念相对薄弱,往往还意识不到科研管理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还停滞在以前的习惯做法,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滞后于时代潮流。对于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1.2管理体制较僵化,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程序较混乱,管理人才素质不高。归根结底在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没能从根本上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致使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没有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年轻的更有潜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这也是由于科研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造成的。 1.3优势专业较少,科研队伍较薄弱 总体来说,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力量上单薄且分散,一个专业的科研项目往往只包括了该专业的研究方向,集约化程度较低,缺少交叉优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难以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专业群;科研队伍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研工作缺乏深度的积累和纵深发展;科研范围窄小,科研成果形式单一,大都是发表的论文,而真正能为区域农村经济服务的科研项目较少,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研管理人员的梯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2对策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发掘这些特点是做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一个单位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1确立创新观念 2.1.1确立创新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要从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以科技创新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目标,以科技创新服务未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工作要从制订规划、组织管理、基金资助、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多出成果多出效益。 2.1.2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紧贴生产实际,加强科研攻关。要重视数据采集、实证调查、跟踪研究。要确立打造科研特色的观念。打造科研的特色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科研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特色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理区位的特点,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优势力量的整合,打造本单位的科研特色,形成品牌。 2.2建立健全开放的管理机制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只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创新。科研管理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适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从宏观上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活动进行调控,增加协调,强化服务,使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充满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2.1竞争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队伍整合难、资源共享难,科研竞争大多体现在个体之上,导致课题小型化、单干的倾向,个体之间彼此封锁信息,难以开展联合攻关,难以形成创新群体。为此,提倡群体竞争、团队竞争,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竞争机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倡导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保证科研人员能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其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合力[3]。 2.2.2激励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经济激励、机制激励、情感激励等。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参考这些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单位发展的激励机制的整体规划,使激励成为促进其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托,并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兼顾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激励。同时,对科研人员实施激励机制时,还应根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能力较弱的事实,合理设置激励的“度”。 2.2.3约束机制创新。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对科研行为的规范,无论是纵向课题、横向课题,还是对论文质量衡量上都必须进行约束,否则将给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4]。如实行科研项目中期汇报制度,然后由科研处汇总向所领导汇报,纵向课题还要向上级有关机构汇报。项目到期如尚未完成研究任务或不符合结题条件的,应及时提交申请延期的书面报告,科研处签署意见后,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且项目延长期不得超过一年。 2.2.4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其对科研工作实际意义和效果的评价。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公平、客观和准确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必须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应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使科研人员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促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在质与量上达到统一。 2.3建立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 培养一批有才干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应尽快使科研管理队伍知识化、专职化、高效化[5]。 2.3.1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自身观念要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服务形式应表现为2个“强”:服务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效益观念强;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公关能力强。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既了解本单位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2.3.2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到位。科研管理者要彻底改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向以“协调、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转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第一线,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要有服务创新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技术转化途径等方面的服务。 2.3.3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求新意识要超前。科研管理人员需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吸取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改变仅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因素支配的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辨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2.3.4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竞争意识要强烈。竞争意识既是忧患意识又是进取意识,在科研活动逐步面向市场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要有紧迫感,把握住市场、企业需求的脉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工作当中,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发挥在一般状况下难以发挥的管理潜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程服务,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2.4构建良好科研管理平台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本单位的发展实际为依托,以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引,清除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政策盲点,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决策咨询研究条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2.4.1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领导要躬身下去,走到前面,为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理清思路、创建体系、构建机制。单位领导既要搭台,又要唱戏;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只有领导重视科研,带头科研,营造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强化精神激励,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能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把科研上的“单兵”、“散兵”作战组织起来变为“兵团”大战,才能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2.4.2增加经费投入是保证。对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必要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重视科研工作的一项指标就是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的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7]。科研经费有力保证,不但可以购买供科研用的设备、资料,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为科研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激励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2.4.3人性化管理是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落脚点。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以“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界人才”为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科研发展规划,引导全体职员工关注社会的需要,为科技人员提升科研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4.4管理方法创新是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反映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相关部门应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水平高、适应性强的公共管理软件,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减少低水平、难交互的管理软件的使用,使各类数据资源、信息资源更好地运用于日常工作、项目监控、评估和科学决策中。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也应以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思路来考虑和安排,积极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大胆突破以往旧的束缚,思想上要超前,行动上要快捷,走出单位,走向市场,贴近社会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并融科研于科技服务、科技产业开发管理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科研成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 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