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意义浅议
王昕 2012-08-18
摘 要:新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不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大变革时代,媒体正面临着生存还是消亡,保守还是进取的艰难抉择。新闻从业者也面临着职业生涯的艰难转型。而继续教育培训正承担着帮助新闻从业者转变观念、提升素质,继而 促使媒体人拓展事业空间的重要功能。真正有效的培训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新闻人的潜能,最终实现媒体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理论关照;核心竞争力;职业规划;和谐共生
一、新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理论实践结合的需要
新闻主要是一门实务,是采、写、编、播的技巧与方法。长期以来,这种观点在新闻界颇有市场,“新闻无学”之说也因此在媒体圈内普遍流行。许多新闻专业人员认为中国新闻业处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中,其理论的“合法性”天然不足,因在对新闻理论嗤之以鼻。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看到许多新闻产品都存在着知现象而不知本质,知片面而不知全面,知微观而不知宏观的弊病。许多新闻报道看似“生猛”,实则经不起推敲,既无更深更广的思考,也缺乏对现实的建设性和指导性,这正是新闻实践缺乏理论关照所导致的。
事实上,新闻不仅有“学”,而且相对于许多学科而言更需要理论指导。因为新闻媒体乃“天下之公器”,对社会现实有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媒体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会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因此,对新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潮在舆论场中激烈碰撞,众声喧哗的环境中,人容易困惑迷茫。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新闻业怎么改?新闻产品怎么做?都需要明确的理论指导。所以,对新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不是务虚,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景之作,而是实践对理论的天然需要,也是理论对实践的自然吸引。
二、新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新闻行业竞争的需要
毫无疑问,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史上媒体最繁荣的时期,因而也是媒体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媒体竞争有多个战场,最重要的战场就是新闻产品的竞争。不管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还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压力既来于残酷的市场,又来于挑 剔的受众。由于微博等信息平台的强势崛起,媒体所追逐的独家新闻已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在这种形势下,独家新闻这一媒体竞争的“利器”更显重要,所以率先揭露三聚氰胺事件的《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才能一战成名。但独家新闻是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诞生的产物,也许你有简光洲探索事实真相的勇气和运气,但如果缺少观察事物本质的眼光和视角,依然很难有将这一事件催化为揭开整个乳品市场黑幕,继而改变乳品行业变革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说独家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么独家观点和独家报道角度则是可以努力追求而得到的。比如央视名嘴白岩松、凤凰名嘴阮次山等都不是采访一线的斗士,但仍然可以以高屋建瓴、独辟蹊径的独家观点赢得受众喝彩,而《南方周末》更是靠独家报道誉满天下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份一周一期的周报,《南方周末》没有先发优势,但却屡屡后发制人,其刊登过的《什么人才能登上国庆天安门观礼台》、《苹果中国污染地图》、《伦敦地沟油哪去了》等等无一不是对热点新闻事件的“另类”思考,其报道角度令人拍案叫绝。白岩松们的独家观点和《南方周末》的独家报道角度从何而来?当然是因为这些优秀的新闻人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相当的理论素养,从而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因此,要想成为这样的记者,做出这样的好文章,不能只埋头苦干,必须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齐头并进才行。
三、新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新闻职业规划的需要
说起新闻记者,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无冕之王”、“时代船头的瞭望者”等等溢美之词。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新闻专业人员身上这些光环虽未完全蜕去,但光芒渐失却是不争事实。大多数新闻一线专业人员普遍感觉身心俱疲,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不高,健康状况不佳,职业幸福指数偏低。因此,在新闻行业内部,许多新闻人自嘲为“新闻民工”,在工作中毫无那种纵横捭阖,笔扫千军的潇洒姿态。而另一个令中国新闻人沮丧的现实是,中国新闻行业代际更替速度极快、人员流动非常频繁。这一方面是媒体市场化竞争的必然结果,有其积极一面,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中国新闻从业者缺乏归属感,没有职业安全感的现状。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新闻从业者职业出路较窄,如果不能顺利晋升,就只能陷入干不动也不上去的尴尬之中。
据统计,中国新闻一线从业者年龄普遍在22岁到40岁之间,且有越来越年轻之势,这和西方新闻界以40岁以上记者为骨干的情形正好相反。在中国如果一个记者到了35岁以上,即可被称为“老”记者了,他们大多在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中还要面临年轻后生们的竞争。有老记者坦言,整天和年轻人在一线奔波,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当官吧没那么多职位,当编辑吧身体又受不了夜班之苦,这种状况令他们无比纠结,和苦闷之极。
据笔者观察,中国新闻人职业转向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记(者)而优则仕型,即从采编一线晋升为管理曾;
二是记(者)而优则学型,这里的“学”一是继续深造,二是变身为学者,到高校或研究院所任教;
三是记(者)而优则商型,许多新闻人利用职业平台广交朋友,积累人脉,最终投身商海。此外,还有记者投身娱乐圈(黄健翔)、记者变身作家(李承鹏)等等类型。但总体而言,一线新闻人能实现职业转型的成功范例并不多。
因此,要想使自己新闻生涯到晚期时不那么尴尬,必须得进行积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这也正是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之一。
四、新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媒体和政府构建和谐关系的需要
目前,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信息的全球化。全球信息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悄然兴起而席卷全球的。人类的发展已进入了信息社会的时代,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和知识将扮演主角的社会[2]。而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和阶层分化的活跃期,各种思潮相互碰撞,舆论场中众声喧哗,诸多难题相互缠绕,各种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出现,这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都和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有关。
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场域中,媒体常常被认为是党的“喉舌”,扮演着下情上传、上情下达的“桥梁”作用,但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人都可当“记者”的微博时代来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主平台的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有学者认为,“微博它不仅仅是一种互联网形态,更是足以引领传播革命的新媒体。传者受者的真实性与双重性,互联网的匿名性给网民带来了极大的言论自由, 而当虚假信息充斥互联网时,网民们逐渐对虚拟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3]”这说明,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中国加速向“公民社会”转型,使民主、正义、平等等普世价值渐成大众共识。但以它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对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正因为此,传统媒体更应该承担起“社会公器”的崇高使命,负责任的将过滤了虚假信息的事实真相向社会公布。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温州动车追尾事件还是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许多媒体都在持续不断的追问事实真相,弘扬社会良知,批判虚假丑恶,赢得了百姓的高度赞誉,但媒体的执着追问也让某些政府职能部门深感压力,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甚至还因在温州动车事故后新闻发布会上言语失当而下台。这也导致某些政府部门闻媒体而色变,把记者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事实上,媒体和政府的关系本不应该如此紧张。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媒体和政府都应该是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属性所决定的。即使媒体刊登了大量的批评报道,其目的也是促进社会进步,这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无需证明的简单道理,许多新闻从业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也不能正确理解。而新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正是对这些常识进行重申,并进行理论阐述,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了先进的新闻理论,新闻从业者才会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以揭露丑恶现象为手段,以促进政府廉洁高效和社会和谐为目的,而不会以把某位政府官员赶下台为快。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政府部门是欢迎媒体监督的,但媒体记者必须有“治病救人”之心,讲究方式方法,才可能赢得被监督者的信任,从而成为他们的诤友,并最终构建起媒体和政府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