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希望
廖慧萍 2011-11-09
论文摘要:西部地区的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中较为落后和薄弱的环节。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经费短缺、观念落后、目的不明确、内容城市化和理论化、工学矛盾突出、机会不均衡等问题。2009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的实施,给农村教师及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希望。国家出资、重点扶持农村、严格审核培训单位资格、发挥高师院校的服务作用等,是当前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国培计划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不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要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从教育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农村的教育抓起。西部地区的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中较为落后和薄弱的环节。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严重制约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建设高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一、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颁布,在全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也一直按计划、有步骤、有声有色地开展着,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对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服务作用,较受教师的欢迎。然而,受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冷静而审慎地分析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经费短缺,教师元法履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西部农村地区财政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市县每年财政缺口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专项拨款进行继续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越到基层,落实继续教育的经费越困难。不少农村小学因为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困难,教师正常教学用品配置都无法得到落实,如粉笔要按支领取(在城市,老师们习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粉笔的使用量很少,可是在农村,黑板加粉笔还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具自己动手制作,还有一些学校无钱用电、用水。特别是“一费制”后,许多学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负债运转,甚至不得不寅吃卯粮。学校经费紧张,不能报销继续教育费用,教师要外出学习只能自费。农村教师的工资普遍偏低,因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参加继续教育是他们享受不到的权利,也是他们难以履行的义务。
2.观念落后,积极性不高。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市、县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相当一部分是从县、乡党政领导中提拔的。这些人未从事过教育工作,基本缺乏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口中常说“教育是第一重要的,我们要大力支持”,但是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冷漠,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支持、不鼓励,甚至以种种借口加以限制。上级规定的有关待遇不能落实,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知识功底较差,教育理论知识比较匮乏,知识结构老化,几乎所有理论的培训课听着就晕,同时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把继续教育当作“包袱”。在不少人看来,几十年来,凭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本课本,照样培育出了大学生。他们从心底排斥新思想、新教法,参加继续教育后,仍我行我素,照常使用老教案、老办法上课。
3.目的不明确,培训效果不理想。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对继续教育的目的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完成培训的数量,忽视了培训的质量。主要表现是:(1)课程体系不科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2)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培训教师的资格审查。(3)教育评价流于形式。考试管理松散,多为开卷考试。来不来培训,看不看教材,听不听辅导无所谓,只要按时参“考”、会“抄”便能顺利过关、领证,甚至只要交费,连考试都没有。(4)教师们缺乏正确的引导,往往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方面,由于投入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希望培训结束时考试合格,能拿到一个合格证书,取得相应的学分,对评职、晋级有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培训学习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教育工作中能够马上使用、立马见效且效果显著。(5)中西部地区继续教育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学历进修学非所教,只图考取文凭容易方便。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农村小学,其教师一律是汉语言函授本科学历;在中学,除部分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其他专业外,也几乎都是汉语言函授本科学历,甚至有的教师汉语拼音都不会,查字典时用部首查字法,从同一读音中寻找认识的字来推断读音,却拥有汉语言函授本科学历。这样的继续教育表面上看成绩斐然,实际效果令人怀疑,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后劲不足,对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不大。
4.内容城市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教材城市化取向明显,脱离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培训者选择培训内容,很少考虑教师的需求和教师的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及水平,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师之前所学内容叠加,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并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设备落后,没有电脑,不能上网。可是培训的内容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展示的课例是一名城市教师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上了一节图文声并茂的优质课。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反差,使接受培训的老师难免心生疑问,也难免发出“在学校那样落后的办学条件下,学会了这些又有什么用”的感慨。培训内容还存在过于理论化的问题,缺乏对中小学教育现状、教材、教师需求的研究和把握。在继续教育内容上,农村教师普遍有实用的倾向,他们希望培训内容新颖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城市化、理论化往往使教师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交了昂贵的培训费,感觉什么都没学到,难免有些抱怨和抵触情绪。
5.工学矛盾突出。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是影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突出的问题,繁忙的教学工作是制约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严重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人数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一些山区面积大,生源分散,教学点和教学班多,按编制配备师资,往往是一位教师负责好几门课的教学,甚至是跨年级上课。学校教学人员紧张,根本无法派教师出去进修学习,教师如果想提高自己,只能通过寒暑假或其他业余时间学习。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继续教育,加上交通的不便和生活的压力,教师们备感疲惫与艰难。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教师,菲薄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平日里工作忙,无暇顾及家事已觉对不起家人,假期正是农忙季节,家中有大量的农活等着做,怎好偷懒外出学习。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直接影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积极性。
6.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均衡。受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城市学校的教师无论是参加继续教育的次数、人数还是外出学习的机会,都远多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中心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比偏远学校的教师多。当城市、县城的教师已经开始对频繁的培训开始腻烦的时候,最需要继续教育的边远山区的教师们则翘首企盼,渴求得到一次走出家门、静心学习的机会。
二、“国培计划”及启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5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其宗旨是“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国培计划”主要包括八大项目:“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援助边境民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普通高中课改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培训者研修项目”、“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培训项目”、“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2009年,“国培计划”共计培训45万名中小学教师,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600多个县,几十万所中小学校,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近37万名,占其总数的82%左右。“国培计划”颇具创新性的培训模式和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受到广大教师和各地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国家出资,专款专用,重点扶持农村。“国培计划”由中央财政拨款,解决了当地政府财政无力承受的难题。“国培计划”采用科学的项目经费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严格拨款程序和预决算审核,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有效地杜绝了“雁过拔毛”、“专款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国培计划”突出农村,将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落在实处,“国培计划”八大项目的培训对象无一例外地指向农村,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接受高水平国家级培训的机会。这样的举措是史无前例的,对农村教师心灵的震撼是无法比拟的。有的教师参加完培训后感慨道:“对我这名农村教师来说,培训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前所未有的。聆听资深教授的讲座,与专家教授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受益匪浅。”
2.严格审核培训单位资格,完善管理,加强评估,保证质量。科学、严谨的管理是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国培计划”的管理方式是一次改革和创新,值得借鉴和推广。一是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国培计划”办下设三个子项目执行办,同时建立了承担院校领导、学科主持专家和项目管理团队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二是健全评审和监管评估机制。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经过公开、公正、严格的申报和答辩程序,确定承办单位。建立项目网络信息管理网站,采取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实地调研评估与匿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培训质量。
3.创新模式,优化内容,按需施训,突显地方特色。“国培计划”突破原有的培训模式,采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对口支教、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培训。重视经验交流,注重教师的参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按需施训,量身定制。如“知行中国项目”围绕“班主任的每一天、每次活动、每一学年、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及班主任自身的专业成长”设置模块和情景案例。“中西部骨干教师项目”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提升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并明确要求专家团队中中小学一线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低于50%,省外高水平专家和优秀教师占1/3以上。各承办单位切实贯彻“国培计划”的宗旨,精心组织专家团队,想培训学员之所想,精心设置教学内容,突显地方特色。如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进行“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专题讲座,让学员领略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体育资源丰富,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特级教师邱蕾的“民族体育课例分析”,激发了学员研究、开发本学区的民族体育项目的热情。近几年气排球在广西蓬勃发展,但是农村教师对气排球技术、竞赛规则不了解,气排球专家刘伟春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组织学员进行实战练习,引来阵阵掌声和欢笑声。培训结束时,将所有培训内容刻成光盘赠送给每位学员,学员非常开心。许多学员表示:“这是参加过的组织最好、效果最好的一次培训,第一次深切体会到肩上的重任。”
4.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国内的继续教育培训,往往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关注的是这次任务的完成,学员们的学习也随着培训结束而结束。“国培计划”的宗旨是“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这就意味着,对于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培训不仅仅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他们接受的不是一次终结性的学习,而是终身教育的思想。作为骨干教师,应当在岗位上发挥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扩大培训在更多学校和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国培计划”搭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平台,一方面紧密了骨干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相互交流、探讨,另一方面,拉近了专家与骨干教师间的关系,专家不高高在上、空谈理论,而是贴近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由案例说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化解了心中一个个难题,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电话、QQ、邮箱让学习、交流在时间、空间上尽情延展。大批国家级优质教师培训资源,也由骨干教师们通过刻录光盘、网络资源下载等方式带回所在教育局、学校,使更多的教师受益,一反过往培训“谁参加、谁受益”的现象。
5.发挥高师院校的服务作用。拥有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的高校在继续教育中一直担任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学历培训,基本以高校为中心,发挥了高校在教师职后学历提升和知识更新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非学历培训中,高校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常受到人们的怀疑。2009年,“国培计划”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全国共计六十余所高校直接承担培训任务,参与专家近千人。培训显著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学员对项目的整体满意率平均达93.7%。
高校长期以来储备的师资力量在培训中得到充分展示,同时,培训促进了高师院校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推动培养培训一体化,为广大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培训积累经验,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培训更多高素质师资。在教育部“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评估调研座谈会上,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副馆长对广西师范大学在此次培训项目中所作出的努力予以高度赞扬和肯定。她说,广西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注重于服务基础教育,切实贯彻了“国培计划”的宗旨,为“国培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后勤保障,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卓有成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