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协委员谈学术腐败:打破论文崇拜是治本之策
佚名 2010-03-18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魏艳)从“两会”开始那一天,有关学术腐败的话题就被众多科技、科协界的委员摆到了“桌面”上。学术腐败为何屡禁不止?规范学术道德的治本之策到底在哪里?委员纷纷呼吁,科学界要行动起来,成为诚实守信的率先垂范者。
徐冠华:科技评价奖励体制改革是根本之策
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对学术腐败现象直言不讳。“科技界还存在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我国科技界积累本来就少,部分人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工作,而是过分追求论文和专利数量,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徐冠华认为只有破除利益格局障碍,实施科技评价和奖励体制改革,解决好科技活动的指挥棒问题,才能克服学术界的浮躁现象,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取得原创性的突破。
刘玠:只会写论文的“人才”是“纸老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在谈到这一问题时,眉头紧锁。他坦言,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时,只关注发表的论文数量,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了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问题的错误理解。刘玠表示,学校之所以重视论文,是因为发表的论文数与学校排名有关;学生之所以重视论文,是因为发表的论文数与自己的文凭挂钩。“但是要搞清楚,只会写论文不会用于实践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人才也是‘纸老虎’,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培养高水平人才,解答钱学森只问的根本。”
葛剑雄:对学术腐败要“零容忍”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葛剑雄直言,对认定学术腐败要有严格的界线,只能指利用权力、金钱或实际利益非法获得学术成果、地位、声誉或利益的行为,不能扩大化。但对查有实据的学术腐败人物或事件必须像对待其他腐败行为一样,彻底清查,严肃处理。
潘复生:科学界要打破论文至上和SCI崇拜
您认为规范学术道德的治本之策到底在哪里?
面对记者的提问,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潘复生说:“杜绝学术腐败不是靠讲良心、守道德就能制约的,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考核体制,一个正确的目标导向,这很关键。”
潘复生认为,出现学术腐败现象与科研单位现行的考核体系有关系。“现在科研单位的考核体系是重论文,论文发表数量和SCI(科学引文索引)引用情况是最被看重的指标。我认为要杜绝学术造假行为,首先要改变考核的目标导向,科研单位尤其是从事应用型研究的,要坚决打破论文至上和SCI崇拜,考核中首先要看这个单位、这个人有多少成果转化成了生产力。”后记:近年来,学术界不断爆出丑闻,喊打之声日盛。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本应是社会精英,是一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也应该是最讲道德良心的人,但频频发生并不断升级的学术造假、腐败、抄袭之事件让公众无法再把这些“丑事”当作个别现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需要全社会付出艰苦劳动,更需要一大批醉心于科研工作的先行者。要知道,顶着“天之骄子”、“专家学者”甚至“院士”的头衔却干着东抄西窃的勾当,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声誉,还有志愿身科研的后来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