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连载】“互联网+交通”:催热“智能出行”

佚名  2015-06-02

()“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其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已经逐渐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新引擎。

响应总理的号召,我们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出版了“互联网”智库系列图书,这本《互联网+:产业风口》图书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思路!新探索!

全国新华书店、全国机场中信书店、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苏宁易购、淘宝、微店、拍拍全线上市发售热销中!以下是《互联网+:产业风口》精选内容抢先试读:

一个快速被“引爆”的行业!

从打车、租车、专车,再到代驾等,交通出行的“互联网+”模式几乎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均存在巨大的市场。在线打车行业的兴起源于打车软件(APP)的出现和广泛推广,打车APP是通过用户所在位置定位、显示在用户规定的搜索范围内的所有空车信息并实现在线叫车的一种现代生活工具。

和其他服务不同,打车和代驾O2O从一开始就是立足移动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滴滴和快的的争夺战让更广泛的人群第一次使用了移动支付和知道了O2O的概念;而国家对酒后驾车加大打压力度,代驾的需求因此增大;代驾领域的代表性O2O公司e代驾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获得了58同城投资,这证明市场存在机会。此外,租车领域的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在2014年下半年相继上市,新型的P2P租车O2O公司也进一步推动着市场的发展。随着,滴滴专车、快的“一号专车”等专车软件的横空出世,继打车软件“补贴大战”后,专车也上演了一出“价格战”,更引发了一系列的舆论监管问题。

据免费论文下载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打车APP累计账户规模达1.72亿。截至2014年12月,快的打车市场份额为56.5%,滴滴打车市场份额为43.3%。

发展瓶颈

根据2014年上半年打车行业发展状况,目前出租车用车行业主要由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两家公司几乎垄断,而商务用车方面根据易到用车,Uber的进驻国内以及快的日前推出的一号专车来看,即将会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交通行业“互联网+”模式在向多元化演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考验。

首先,商业模式困局:不烧钱,就被遗忘;总烧钱,钱从哪里来?互联网的业务发展有着天生的规律性,靠KPI发展业务本是电信运营商的法宝,也曾经被互联网公司耻笑,但在打车APP上互联网公司却反其道而行。补贴大战初衷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也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但这种习惯却是畸形的,也违背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在打车上面抛弃了自己的原则。和所有移动互联网业务一样,发展用户很容易,但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却很艰难。拿打车APP来说,从它的核心价值出发,解决的是司机和乘客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司机来说主要诉求是增加接单量,用户诉求则是便捷,因此打车APP的盈利机会便是针对双方诉求完善产品最终实现对司机、用户收费,比如订单分成以及会员增值服务。但是,加价打车被叫停,分成模式难以成形,增值服务不被接受,打车软件陷入了烧钱无底洞。

其次,监管升级:不接入,是个死;接入,未来也难免一死?按照《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的规定,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的统一接入和管理,逐步实现人工电话召车、手机软件召车、网络约车等各种方式提出的召车需求信息,通过统一的城市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平台运转,并推送至统一车载终端播报(统一车载终端可绑定驾驶员终端软件并实现信息同步,播报时应明确召车需求信息的来源渠道,预约召车信息可同时推送至驾驶员终端软件。这意味着,各公司将不再具有独立的运营体系,都需要纳入统一电召平台,这些公司所建立起来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将完全丧失,这些企业辛苦积累起来准备未来变现的利器“大数据资源”在统一电召平台下被充公了。如此一来,各打车APP几乎没有了独立运营获得商业利益的可能,接入与不接入政府平台都是被消灭。

商业模式

第一、打车行业“互联网+”若干应用模式

出租车在线打车业务模式。在出租车在线打车领域,主流的打车服务供应商有嘀嘀、快的、摇摇招车和打车小秘,已被快的打车收购的大黄蜂打车软件也向用户提供出租车在线打车服务。在业务模式上,乘客可以下载独立的打车APP,也可以通过嵌入在各大O2O综合性平台里的打车服务向打车APP发送用车需求,由打车APP分发打车订单给附近的出租车司机,再由司机主动联系乘客完成接单。

商务车在线打车业务模式。在商务车在线打车领域,主流的打车服务供应商有易到用车、一号专车、滴滴专车、神州专车和Uber。三者的定位都是独立的第三方商务车服务平台,通过网站或移动端的打车APP将有用车需求的用户和汽车服务提供商(如私家车拥有者、汽车租赁公司等)进行撮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交易提成或服务费。

第二、租车行业“互联网+”发展模式

P2P租车:共享经济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车主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闲置车辆,或者自己汽车限制的时间段,共享给其他需要的人。车主获得租客的费用,P2P租车网站获得分成。在美国这一模式的践行者是RelayRides,以及被它收购的校园P2P租赁平台Wheelz,还有它的对手Zipcar和GetAround。在中国的玩家则有PP租车,神州租车等。所有P2P租车网站运行模式大同小异。车东和租车者经过认证之后,可以在平台发起租赁交易。平台建立一套信用体系和奖惩机制,保障陌生人之间的交易能够正常运转。同时,平台还会为即将被出租的汽车提供一套设备和一套监管系统。汽车安装一个智能设备,车东和租车人在完成网上交易后,无需见面后者也可凭借手机App打开车门,车东还可在平台查看汽车的位置。

B2C租车:重资产的传统租车生意传统的租车公司都属于B2C的模式,租车公司自行够买车辆并建立线下门店完成租车服务。神州、一嗨、至尊都属于传统的B2C模式。B2C租车模式下的收入主要来自租车业务及二手车销售收入。二手车收益是当所购置车辆使用达到一定年限后,租赁公司向终端用户、经销商出售二手车的销售收入。以神州租车为例,2013年,租车业务产生的收入占81.7%,二手车收益占比为18.3%。在重资产的负担下,B2C模式的优势在于对资产的管控力极强,由于门店和车辆都是自己的,在服务品质上更容易有保证,可以为租客提供更高端更标准化的服务。通过支付相对高一些的租金,获得可靠的服务和后续保障,仍然是大多数租客的能够认可的租车方式。

第三、代驾行业“互联网+”发展模式

现阶段代价类APP在国内市场上有二三十款,同质化非常严重,由于上文提到资本的进入也非常缓慢,所以并没有出现某一两个巨头来占领大部分市场。而在市场上的多数APP,发展模式也大多类似,通过LBS定位使得用户找到就近司机进行代驾,按照公里数和时间等等线下或者线上计价,最后由司机和平台进行分成。各个APP之间不同的也就是补贴措施和分成比例而已,此外并没有别的本质区别。“e代驾”就是国内较早的一批切入代价市场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目前看来代驾O2O的盈利模式很清晰,但是未来的发展依旧模糊。

发展趋势

第一、打车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盈利模式将更加清晰:在建立自身商业模式方面,打车软件需要探索出更加清晰的盈利模式,在线打车行业最可能会出现的盈利模式是:围绕打车用户做精准营销,例如向用户推送打车目的地的生活服务信息,发掘用户潜在消费需求。

政策将进一步规范在线打车市场秩序:目前政府部门看到了打车软件的便民性,因此相关政策可能会逐步开放,鼓励打车软件自由发展,但同时会出台统一的行业规范、加大监管力度,在政策方面将会是鼓励与监管并存的局面。

双寡头垄断局面将继续存在,打车软件之争或将演变为入口之争: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将继续稳坐市场前两位,并且面临更为激烈地竞争,其他打车软件很难与之对抗:摇摇招车和打车小秘的市场份额均被大量蚕食,已被迫走向破产或转型的边缘;大黄蜂已被快的收编。滴滴和快的谁将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取决于谁先圈到更多的用户,而这考验的是谁的资金更足、执行力和推广能力更强,而且两者分别所依赖的流量入口也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未来的打车软件之争将演变为流量入口之争。

用户对在线打车的消费习惯会发生改变,电调模式将会被移动端APP打车模式替代:与在线打车行业传统的电调模式相比,移动端APP打车模式具有更便利、快捷、及时的优点,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通过移动端APP打车已经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另外,打车软件也逐渐得到了各地方政府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可以预测,移动端APP打车模式会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调模式。

第二、租车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服务市场细分化:在经过初期行业发展和摸索阶段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租车市场必将呈现出服务为王的竞争形态。因为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必然会导致价格上的趋于稳定和平衡,企业如想赢得市场,必然需要在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推陈出新,而作为车辆的实际使用者,消费者群体也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来满足实际租车需求。

产业链推动行业发展:行业需要发展,必须达到上下游的资源共享和互动。跨行业的合作已经成为必然,比如与国内在线旅游服务商合作,在线上运营上有着共同的话题与战略考量,这样的联手有望为国内的商旅用户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而这类合作对于合作双方各自的长远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引发了旅游、保险、汽车租赁等上下游相关产业联动增长的遐想空间。

电商化模式唱主角:在网络互联时代乃至移动互联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新焦点,汽车租赁业也不例外。

典型案例

滴滴打车:全国最大的打车软件平台的“产品逻辑”

2012年,滴滴打车在北京中关村诞生,9月9日正式在北京上线,此后便与正在火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相互交融,激发创新灵感。现在,滴滴打车每天为全国超过1亿的用户提供便捷的召车服务和更加本地化的生活服务,让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真正渗透到用户心中。目前,滴滴打车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打车软件平台。滴滴打车,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2014年5月20日,滴滴打车对媒体宣布,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滴滴打车”。2015年2月4日,滴滴公司CEO程维在其年会上宣布,公司首席运营官柳青正式出任滴滴公司总裁,将负责更多公司日常业务运营。2月14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进行战略合并。

滴滴打车的独到“微创新”和产品逻辑,奠定了其左右可能成为中国版的“Uber”地位:

1、预约叫车。传统互联网很难让你知道用户的需求,当用户在家里搜索另一个地方时,你无法知道他是现在要去还是一会儿要去还是帮别人查位置。但移动互联网不同,当他在特定场景下了解信息时,你大致就能推测出他的意图。比如,用户如果选择时间的时候是早上四五点钟,那通常都是为了赶飞机赶火车。所以除了普遍的预约叫车功能,滴滴还有一个功能叫预约推荐,就是当你所在地与过去常在地不一样时,你点进去之后的信息也不一样。比如平时你在北京,你去上海的时候,界面出现的是各种上海的交通枢纽。

2、语音or文本。最早的滴滴打车只有语音叫车,因为用户只需要喊个话,告诉周边的司机要去哪就行了,很方便。然而,在调研语音质量时,很多时候用户并不一定能够方便的使用。比如在夜店时环境很嘈杂,司机听不到他在说什么;开会时要轻声细语,不便发送语音。于是滴滴增加了文本功能。文本还有个好处,它能记住以前的地址,用户不用再去重复。

3、常用地址的设置。大量用户的主要需求就是回家、上班,有些商务人士可能会去T3航站楼。所以用简单的功能满足这最核心的两个需求就够了,没有必要像过去网络地图上那样建一个收藏夹。

4、司机端的自动解屏。最早的司机端就像一个BP机一样,有人发短信叫车,回复过去就好了。然而,事实上司机在车上是很忙的,要开车又要听单,而滴滴设计了TTS来播放订单。此外,滴滴还有一项功能,叫做订单检索。当司机在开车时,一旦有订单来,安卓的锁会自动被解开,可以很方便地点开它。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司机把手机放在口袋里,自动解锁后容易发生误点。而滴滴利用智能手机上的距离感应器来区分手机是否放在司机前方的架子上,司机是否处于适合接单的状态,从而决定屏幕是不是应该被自动解锁。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感应功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用户。

5、滴滴播报。很多司机在工作的时候是很寂寞的,而滴滴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播报,包括天气信息、活动信息,几点散场几点去接。有趣的地方在于,在不同的城市用的播报语言是不一样的。在广东用广东话,在上海用上海话,师傅非常亲切。

6、给师傅们的顺风车。司机端下的功夫比较多,因为司机这个群体需要我们关心得更多的。北京太大,很多师傅都是城外的,有些可能更远,在延庆、昌平这些地区。这些师傅有一个共同的痛点,就是回家太难。针对这种情况,滴滴做了“顺风车”,司机师傅告知在什么时候要出班什么时候要交班,滴滴会在这个时候给出一些倾斜,帮助司机能够更快地回家。这是一个小功能,但是对于师傅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很快就得到了一些师傅的口碑。除此之外,滴滴还为师傅们设计了很多小功能,比如说给师傅找洗手间,找中午吃饭的地方,师傅吃不起大餐,我们就要提供些“田老师”、“和合谷”这种十多块钱吃一顿好饭的地方。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二部震撼上市

——国内第一部系统性、全景式解读“互联网+产业”实践著作

《互联网+:产业风口》

互联网+系列相关书籍:

◆《互联网+:跨界与融合》(已出版)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权威专著

◆《互联网+:金融颠覆》(即将出版)

——2015“风口”上国内首部“互联网+金融”系统性著作

◆《互联网+:海外案例》(即将出版)

——首部国外”互联网+“成功案例研究著作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