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武汉大学校长演讲

佚名  2013-11-11

昨天晚上,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听刘道玉校长的讲座。

意料之中的是,人山人海。很多人都没能进去,只能在人文馆主厅外面竖着耳朵听刘

校长的讲座,因为根本挤不进去了。但幸运的是,我虽然是站着,但站在了中央的过道上

,所以很有幸的拍到了这张很珍贵的照片。

开讲后不久,刘校长就很心痛的说,”我不得不向大家宣布一个很难做出的决定,这将是

我最后一次面对大学生的讲座”。而后继续说了几句打湿我眼眶的话语——“作为一个教

师来说,如果没有了学生,他的生命将黯然失色;对一个大学来说,如果没有了学生,大

学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大学始终应该坚持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

生服务的,为学生成才服务的。如果我的这个决定能够得到同学们的理解、谅解,我将非

常感谢!”

如果这些话语放在随随便便哪个教育者身上,也许我并不会太感动。但刘道玉不同,

太不同。

刘道玉校长,作为武汉大学最后一个真正的为广大学子所崇敬的校长,虽然当年是全国重

点高校中最年轻的校长(当选为校长时仅有四十八岁),已经是七十五岁的老者。坐在讲

台上的同学们刻意铺的厚厚的椅子上,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我们自当理解他所说的这次

讲座将成为闭门讲座的那份心情。

不再熬述,以一名新闻人的角度,对这次讲座,做一次详细记录。(我知道学校的网

站上有所记录,但令人不甚满意,所以做一次迟来的记录)

刘校长的讲座,主要是三个方面。

1.教育改革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

2.独立、民-主、自由是大学的精髓;

3.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体制?

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者,刘校长曾经的改革是很具轰动性的。那时中外记者们堵

在武大行政楼外面,随时看武大又有什么新的举措。就是在这样的改革之风的领导下,武

汉大学从八十年代初的全国重点大学倒数变成了“不是第三就是第四”,而现在为大家所

熟悉的转专业、双学位、辅修制、插班生制……就是在那个时候的武大提出的。那个时代

的武大有了中国大学中难能可贵的自由学术之风,成为了大量学生甚至教授学者们的理想

的去处。

一. 教育改革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

它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二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赵子龙被选为总书记,群众称之为***的良心。那次会议上,

赵子龙当选为国务院总理,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奠基人,那时就有“要吃粮找紫阳,要吃

米找万里”之说。

而在他们上任后,在1985年5月1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会议上,讨论了《关于教育体制

改革的决定》。其后不久,教育部就通转了该《决定》。但可惜不久之后我们就放弃了该

决定。

刘校长认为,《决定》中的主要精神是——

“ 中央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

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经过改革,要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

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教育和

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

“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

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收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

数量和质量。紧紧掌握这一条,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 ”

说完这些后,刘校长非常痛心的说:“可是,在这个决定颁布后不久,我们就完全抛

弃了这个《决定》。”

三为什么教育体制改革要从体制改革入手?

首先说明体制:体制就是一个体系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它分三个层面:宏观、

中观、微观,而教育体制就是中观制度。

中国教育是“大一统”体制,即高度的集权,大包大揽,统管一切。其特点是

①把持一切教育工作,从决策与管理,如学校设置、教学评估……

②垄断着一切教育资源,如统一高考、统一录取分数线、人事任免、专业设置、经费

、科研项目、外事、重点实验室、名师评循…

说来实在是笑话,连大学生能否结婚还要教育部下文。这是法盲才做出这样一个决定

!(全场鼓掌)结不结婚是婚姻法规定的,你教育部有什么权利越过婚姻法来管这个问题

呢?又比如说大学生能不能在校外租房,大一学生能不能买电脑这样的问题(被掌声淹没

)。所以我说,我们这个教育是该管的它不管,不该管的它抓住不放!(掌声)

刘校长援引群众的话说,目前是中国教育史上集权最严重的时期,例如直属大学,文

革前是23所,78年是34所,而现在是76所,足以说明问题!

下载